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http://www.CRNTT.com   2011-03-30 14:03:02  


 
  雜誌主編陳獨秀,開始也談不上有多大知名度。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陳獨秀與蔡元培很早就認識。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後,想聘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這件事必須經過北京政府教育部的批准。蔡元培擔心陳獨秀的資歷和學歷不夠,怕教育部通不過。於是在向教育部申報的時候,不但替陳獨秀編造了一個“日本大學畢業”的假學歷,還替他編造了“曾經擔任安徽高等學校校長”的假履歷。

  最初一兩年,《新青年》雜誌的作者大多是陳獨秀的一批安徽老鄉,而且名不見經傳。

  既沒有鮮明的特色,主編和作者的名氣也不大,早期《新青年》的影響非常有限。每期只印一千本,出版商賺不到錢,幾次想中止出版。陳獨秀好說歹說才讓出版商繼續維持。

  一些學者認為,《新青年》雜誌創刊不久就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這一結論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還有的研究者說,《新青年》雜誌有一批很有名氣的作者。實際上,這些作者最初並不有名,是後來才有名的。比如毛澤東在1917年給《新青年》雜誌投過一篇稿。當時毛澤東只是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一名學生。

  《新青年》雜誌起死回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

  那個時候的北大,比今天北大在全國教育界的地位要高得多。雜誌主編被教育部任命為全國最高學府的文科學長,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廣告”。那時的北大文科學長有多大份量,可引胡適的話為證。胡適後來分析五四文學革命為什麼能夠很快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陳獨秀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後,文學革命的主張,一下就成了“全國的東西”,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當時北大在全國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想見。

  當然,並非陳獨秀一出掌北大文科,雜誌就立即改觀。更為實際的是,陳獨秀到北大以後,拉了一批北大教授為《新青年》寫稿,使雜誌真正以全國最高學府為依托。這樣一來,《新青年》由一個以安徽讀書人為中心的地方性刊物,轉變成為以北大教授為主體的“全國性”刊物。以至於“外面的人往往把《新青年》雜誌和北京大學混為一談”。後來吳宓他們在東南大學辦《學衡》雜誌,想和《新青年》雜誌抗衡,但沒有搞得過《新青年》。他們對《新青年》很不服氣,認為《新青年》之所以“暴得大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重”北大這塊招牌。

  除了北大這塊招牌之外,陳獨秀為了擴大雜誌的影響,還採取了一些措施。有些做法,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講,就是“炒作”。

怎麼“炒作”法?

  第一招,是文章“故作危言,以聳國民”,語不驚人死不休。

  第二招,是自己罵自己。雜誌編輯部假冒讀者的名義,寫一封罵自己雜誌的“讀者來信”,同時又寫一篇文章加以批駁。兩文同時登出來。虛擬的正方和反方各盡意氣之能事,罵的人百般挑釁,批駁的人刻薄淋漓,非常具有戲劇性和觀賞效果,激發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第三招,挑釁競爭對手,拿當時最有影響的刊物《東方雜誌》開刀。

  《東方雜誌》是一份綜合性刊物,創刊於1904年,老板是商務印書館。《東方雜誌》在當時中國的都市文化界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在民國初年,中國的讀書人幾乎人手一册。《新青年》雜誌要擴大影響,首先面臨與《東方雜誌》競爭。為了打壓《東方雜誌》,陳獨秀一直在尋找機會。機會終於來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