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哪個年代的女人更好看?

http://www.CRNTT.com   2010-10-06 13:13:58  


1966年10月,北京街頭跳忠字舞的紅衛兵。 (李振盛攝)
 
禁錮時代(1950~1976)

  新中國成立初期,美麗的旗袍還有相當一段時間仍然搖曳在中國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運動徹底地把它們打蔫了,摩登女郎也只得換上了列寧裝。50年代初,張愛玲身著羊毛開衫加旗袍出席文代會時,反倒成了另類,鶴立雞群,只落得個渾身不自在。

  愛與美總是相輔相生的,當愛情在大眾生活中絕跡的時候,美也就變成了邪惡。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中國生活中的道德程度過低,與它的日用人文太缺少美感有直接的關係:“美的良知一旦煥發出來,比之道德自覺與發現功效是強得太多了,美就是一步到位的道德。”

  顯然,禁止美,就是沒有道德的一種體現。

  領袖曾經發出“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的號召,號召的結果,就是讓大家變得男女穿得一樣,長得一樣,幹得一樣。1958年,城市姑娘邢燕子去農村參加勞動,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擊隊事跡名揚全國,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鐵姑娘”形象成為60年代初青年的偶像。

  不允許在乎容貌和個人感情的時代裡,那麼多美好的青春幹什麼用呢?都用來奉獻了。當時中國擁有工作的女性也許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了。很多女大學生都自願不自願地嫁給了素不相識的軍人、工人或者農民,不計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環境和個人志趣;這也被當作時代的美麗形象,宣傳之、歌頌之、強化之。趙樹理在小說《小二黑結婚記》裡頭寫,婚姻登記處會詢問:你為什麼要跟她/他結婚?提供的標準答案就是:“因為她/他能勞動!”

  中國女性的社會化參與程度越來越高,但外形服飾打扮的粗鄙化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其實, 50年代的時候,倒是產生過喀秋莎那樣健康美麗的優質偶像(雖然人家是蘇聯的),可惜很快就被粗糙乃至醜陋的形象所替代,中性化、無性化是女人唯一的選擇。這個階段,也是政治宣傳畫最興旺蓬勃的階段,宣傳畫上的女孩子個個都是邢燕子,滿臉紅光,鬥志昂揚,臉上的表情要麼就是對同志春天般的溫暖和熱情,要麼就是對敵人秋風掃落葉般的無情,還配合著拳頭,像是隨時準備揍人。

  實際上,並不能說這個時代就沒有時尚,這幾十年間的時髦貨,就是革命和鬥爭。列寧裝、人民裝、中山裝成為當時最時髦的三種服裝,她們的確認為這很神氣。進步女性喜穿列寧裝,剪短發、直發梳辮、不施脂粉,腳蹬布鞋及上膠的解放鞋。到了“文革”期間,紅衛兵裝成為最革命的服裝,是緊跟潮流的標誌,標準配置為:舊軍裝、舊軍帽、武裝皮帶、解放鞋、紅袖章、軍挎包,挎包蓋上綉有鮮紅的“為人民服務”字樣。

  愛美之心就像草籽一樣,總是能在任何可能的地方發芽。就算穿著統一的軍裝,年輕的姑娘也會想辦法給毫無腰身的軍服系上皮帶,挺起她們驕傲的胸脯;在軍服上翻出一道整潔的白衣領,令人在一片灰綠中眼前一亮;再把褲管縫上幾針,突出身體的線條……

  好在,這樣的日子總算過去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