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對兩岸城市交流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9-03-30 00:06:11  


 
  2016年度的“雙城論壇”對柯文哲又是一大考驗。民進黨再次上台執政,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溝通聯絡機制“停擺”。更棘手的是,那年度的“雙城論壇”輪到由台北主辦。柯文哲按照2015年模式,找來媒體專訪。他深入一步表示,理解並尊重大陸方面對“九二共識”的堅持。秉持善意和“兩岸一家親”的態度,有助兩岸關係朝正面發展。翌日柯文哲在出席“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年論壇”開幕式致詞時再次重提“兩岸一家親”和“四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合作),強調兩岸一家親總比兩岸一家仇好。2017年6月,柯認為在四個互相基礎上,還要再加一個“互相”(互相諒解)。2018年12月20日,柯文哲在“雙城論壇”晚宴中,再次重申“兩岸一家親”。對於台“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曾表示,兩岸可以彼此親來親去,但不是一家親,台北市長柯文哲迅速回應,“什麼叫可以親,不可以一家親,不然要兩家親、三家親、還是半家親?”

  從上述柯文哲針對滬台“雙城論壇”的一系列講話,所形成的十分獨特的“柯文哲模式”中可以看出,隨著兩岸情勢的不斷變化,也隨著“雙城論壇”的不斷深入發展,立足於島內地方首長的定位,柯文哲對“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的表述,已確立具有柯氏風格的準認同。“柯文哲模式”的形成,不衹是柯文哲的“一五觀點”的表態及對“九二共識”的“理解並尊重”,還與他一手成立市府大陸事務小組處理兩岸事務,以及曾多次提及“兩岸一家親”有關。尤其是“理解並尊重”“九二共識”,一方面沒有直接否認“九二共識”,而另一方面則透過“理解並尊重”,對“九二共識”進行准承認,這是“柯文哲模式”的核心內涵的關鍵所在。

  2、“柯文哲模式”的多重溢出效應與意義

  蔡英文上台執政後,一味堅守“台獨”底線,兩岸關係對峙僵持。在這僵局中,“墨綠”的柯文哲不迴避現實狀況,正面承認“九二共識”,這對滬台兩地,乃至兩岸關係是極為難得的機遇。這與已經籍著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之機,乾脆亮出正式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底線的蔡英文,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對極想連任的蔡英文形成相當大的政治壓力。

  為了維持現狀,應對大陸,蔡英文一廂情願佈局,全面推動“三軌”,亦即民進黨執政縣市的行政首長到大陸訪問,甚至尋求與大陸城市結對“姊妹城市”,以求營造不承認“九二共識”,仍可進行兩岸交流的假象,並試圖實施另類“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以地方交流促動最高層級的互動。對此,大陸方面相當敏感,拒絕了民進黨執政縣市首長到大陸進行交流的要求;但與此同時,卻派出要員到台北市交流,就是要表達在地方交流層次,也要堅持“九二共識”的立場態度。滬台雙方克難前行,堅持積極舉辦為兩岸各方所關注並取得效果的“雙城論壇”,凸顯了大陸方面與台北市各階層各界別廣交朋友、“兩岸一家親”的意涵。

  滬台“雙城論壇”在如此複雜的大氣候下的成功舉辦,具有越來越多的溢出效應與意義。其一,因當前島內是民進黨執政,民進黨主政的縣市與“中央”之間關係,不是大理石式,就是三明治式的關係。如果是前者,那麼民進黨主政的縣市,就有可能根據自身在地的需求邏輯,透過類似“柯文哲模式”,與大陸進行城市交流;而如果是後者,民進黨主政的縣市懾於執政當局的權威,就不太可能越過當局政策底線。其二,目前民進黨主政的縣市經濟狀況堪憂。若兩岸城市交流的經濟天平向藍營執政的縣市傾斜,那對綠營縣市是極其不利的。面對“九合一”選舉慘敗,基於“反省”,蔡英文當局有可能被迫稍稍鬆綁台灣縣市與大陸的城市交流。民進黨主政的縣市為追求巨大的地方利益,展現其地方治績,則有可能遵照類似“柯文哲模式”,與大陸進行城市交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