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郭世佑:“百年憲政”的認識誤區 | |
http://www.CRNTT.com 2013-05-13 11:49:03 |
五、憲政的客觀條件已基本成熟 憲政既是治國成本最低的方式,也是一個國家與國民的臉面。不同的國家固然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與國情,需要採用不同的憲政模式與民主標準,不過,維護民權與限制公權則是任何憲政國家和地區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則。民主與法治乃人類共有的世界文明遺產,人類的某些惰性只有通過法治來限制,別無他法。 時常有人說,人民的民主素質還不高,如果突然推行民主制,只會帶來社會動蕩。此論乍看起來很有道理,實則經不起推敲,至少還需回答以下疑點: 一、怎樣提高人民的民主素質?是靠沒完沒了的政治學習來提高,還是在民主的實踐中逐步提高? 二、64年來,各級黨政機關究竟為提高人民的民主素質做過哪些實事?提高了多少?時常鼓動民眾對自己唱頌歌,這並非只是薄熙來的個人行為,它究竟是在提高人民的民主素質,還是相反? 三、人民的民主素質不高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既然許多地方的村民都可以參加村委會的選舉,那麼,大城市的市長與重點院校的校長為何就不能通過選舉產生? 較之晚清時期,今天的國情卻已大不相同,政治體制改革的風險遠不如清朝末年那麼大。 首先,清朝是一個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皇朝,它以防範占全國人口多數的漢族作為基本國策,滿漢矛盾不僅始終存在,而且隨著晚清的衰敗與喪權辱國的加劇,反而日益突出,滿漢之間互相猜忌,互不信任,滿人擔心改革會把權力改到漢人那裡去,漢人則把滿人當作“外國人”(孫中山語),總覺得它沒有改革的誠意,不懷好心,只能推翻。今天的中國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其次,自湘軍問世以降,中央對軍隊的控制開始削弱,新軍時期尤其是如此,今天的中國卻是黨軍一體,並不存在此類後顧之憂。 第三,晚清時期國庫空虛,負債累累,新政的經費投入有限,時常捉襟見肘,今天的中國卻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已有明顯改善,人心思穩,而不是人心思反。 第四,教育普及、交通發達的程度已大大超過晚清時期,並不容易把憲法之治變成暴民之治。即便是生活在閩北浙南崇山峻嶺的佘族人民,也是村村連公路,通郵政,還有電訊與網絡互相聯通,可以說,全國範圍內已基本沒有信息的死角。這給憲政的實施提供了便利。 不僅同清朝末年相比,憲政之施已不存在那麼大的政治風險,即使同孫中山、袁世凱與蔣介石主政的時代相比,既無列強侵凌之外患,亦無軍閥混戰之內憂,盡可勵精圖治,穩步前行。如果同1949年之後的毛澤東時代相比,亦當大增憲政之信心。比如,毛澤東時代的信息相對閉塞,冷戰環境亦不允許從容思考,勝利者的自信容易根據並不對稱的信息與戰爭思維,產生錯誤的判斷,政治運動越動越亂。過去的政治失誤可為後人的成熟張本,改革開放30餘年的物質財富已為原本脆弱的國力奠基,大學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知識的社會化與全球信息的普及化,均乃提升國民素質的有效資源,今非昔比。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在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尋找他們想要機會的人。如果找不到機會,他們就去創造機會。”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機遇與挑戰,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擔當與成功。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