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構中國利率之謎

http://www.CRNTT.com   2014-10-20 08:40:44  


 
  債務和政策調整是根本問題

  文章稱,通過對於資金供求的分析,利率走高似乎找到了答案:資金需求旺盛導致了利率高位。但是為什麼在經濟下行期,資金的需求還會保持旺盛,或者反過來說,資金需求的旺盛為什麼沒有帶來經濟增速的上行?還有就是為什麼這一變化是在2012年之後發生的?

  只有能夠回答以下兩個問題,那麼中國利率之謎才算真正解開。

  第一問題就是債務。金融危機後,中國非金融部門的債務快速累積,這里的非金融部門主要包括政府、實體企業和居民,2007年末中國非金融部門的債務餘額約為43萬億左右,而到2012年就升至110萬億,目前則已超過了130萬億,債務入此快速的增長是全球也是罕見的;與此同時,債務結構也有貸款為主轉為了信貸和非信貸並重,尤其是債券類的債務比重不斷升高。

  在這兩個變化的背後,則是債務期限的縮短和償債高峰出現頻率的提升,而債務人要想維繫其自身信用,無非就是兩條路徑,一是依靠經營獲取更多的現金流,二是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維繫債務關係的正常。但在經濟下行期間,顯然第一條路走起來更難,更多的地依靠第二條路。初步估算,目前非金融部門一年僅利息的支出規模已經超出GDP的十分之一。因此,資金需求的旺盛就不難理解,但與危機前不同的是,用於維繫信用鏈條不斷裂的資金需求因素更加突出,所以也就出現了資金需求和經濟增速的背離,因為真正投入經濟增長中的新增資金並不多,大量資金已經存量的債務所擠占。

  第二個問題則是宏觀經濟的調整,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結束。2009年至2010年,累計信貸投放了近20萬億,非信貸融資也增加了9萬億,這意味著兩年間非金融部門新增了近30萬億的債務。伴隨2010年經濟刺激計劃的結束以及貨幣政策逐漸從寬鬆取向中退出,如何續接前兩年近30萬億的新增債務,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擺在資金供求雙方,由此就出現了以“影子銀行”為主的各類金融脫媒。但是到了2012年伴隨內外經濟運行情況的變化,此前已外匯占款為主的貨幣內生性的供給機制開始逆轉,也就是在2012年中國連續多年的“雙順差”局面也結束了,加之金融監管意識到金融脫媒可能帶來更廣泛的系統性風險,並由此展開了以加強規範約束為主的金融監管,這些變化的集中叠加,直接導致了無論是非金融部門的融資途徑,還是融資環境均發生了逆轉,而這一逆轉最終以2013年出現的幾次錢荒的形式集中體現出來。

  由此,可以大體看清中國的利率問題根結所在,要破解迷局,宏觀政策的調控邏輯有四點是需要明確的:

  第一,保證短期經濟波動不能幹擾中期改革,尤其是在經濟下行的階段,需要格外注意預期的穩定,這才是今年一系列“微刺激”的真實意圖。

  第二,為了消化前期政策的後遺症並保證改革繼續推進,需要資產市場的穩定,進而保證各方資產負債表不會出現快速惡化,有關股市、房市的新政策就是出於穩定資產價格,而降低融資成本則是優化負債的需要,兩者相輔相成。

  第三,為了保證第二點,貨幣政策的定向流動性支持,甚至可能採取的降息都合乎邏輯。

  第四,千萬別忘了降低融資成本更為有效的一招“財政貼息”亞洲金融危機時首次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期間,此舉被稱為“四兩撥千斤”的妙招。當前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已經面臨邊際增加的巨大壓力,單純依靠央行的“滴灌”無非就是將金融領域的利潤轉移到某些非金融領域,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用流通領域的貨幣政策來解決分配領域的問題,往往效果不好;而如果採取像“財政貼息”等的結構性政策工具,則既能保證金融機構的利益,又能實現結構調控目標。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