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孔子和魯迅誰更代表中國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4-18 14:32:06  


孔子學院已在全世界105個國家扎根。
  中評社北京4月18日訊/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偶像,而魯迅則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的旗幟。誰才真正代表中國?這個問題切中對中國文化再發展思考的要害如何將中國的古代傳統文化和近現代文化銜接?我們究竟要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哪一面?大洋網-廣州日報日前登載文章“孔子和魯迅誰更代表中國文化”: 
  
  “孔子學院”作為世界了解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窗口,從8年前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起,至今,全世界已有105個國家相繼設立了孔子學院及其分支辦學點,越來越多的老外主動學習漢語,渴望深度了解中國。

  近幾年來,孔子學院的發展仿佛遇到了瓶頸,老外在這裡只能學到識漢字、包餃子、打太極等中國文化的皮毛部分,在許多人心中,孔子學院甚至等同於一所“漢語培訓機構”。是認識偏差,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亟須改進?抑或是在對自我的文化認識中存在誤區?孔子學院怎樣才能真正起到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作用?近日,在復旦大學“價值與意義:中華文明的再認識”的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就這些問題接受了廣州日報記者的採訪。

  定位之惑

  孔子學院成“漢語培訓所”

  肩負著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同時增進世界對中國了解的使命,如今,孔子學院已在全世界105個國家扎根。相關資料顯示,孔子學院推出的許多中國文化普及的課程,已經可以涵蓋發達國家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所有年齡層。

  “完成這個目標,我們只用了8年時間”,國家漢辦主任許琳表示,“但也應該看到,這8年來,孔子學院除了在數量上不斷刷新紀錄,在教學質量和創新上卻鮮有突破。”

  許琳認為,出現類似發展瓶頸的主要問題是對孔子學院的定位出現了偏差“如今,建設孔子學院的目的和8年前還能一樣嗎?”

  8年前,當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時,它的主要課程是“教老外識幾個漢字”、“讀些中國名著”,但到今天,孔子學院還在將這些作為課程的核心內容。“對於大部分外國人來說,他們希望得到的是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歷史,有機會去切身感受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不少老外讀完孔子學院,就直接選擇到中國做老師或者翻譯。學習漢語逐漸成為他們避免失業的一條途徑,而並非我們原本所想象的那樣,因為推崇中國的文化才學習漢語。”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就認為,大多數外國人只是將漢語當做一種謀生的工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