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中國城市化的全球地位和均衡模式 | |
http://www.CRNTT.com 2010-11-17 08:59:31 |
推進“城市網”模式 文章稱,“均衡”的概念,在微觀含義上指的是價格均衡,這是供求雙方在市場反覆“討論”後的結果;在宏觀含義上指的是總供求均衡,主要是匯率、利率、物價和內外收支的均衡。總之,均衡是市場機制動態調整和各類市場行為主體反覆選擇的最終結果,在均衡點上反映的是個人、企業、政府的利益共識。 今天,中國城市化模式的選擇也遇到了經濟學上的均衡問題:即什麼樣的城市化模式可以使個人、企業和政府滿意,並且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試圖用價格理論解釋發展問題的經濟學家多有建樹,特別是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和諾斯的勞動力數量理論都十分精彩。今天,中國的城市化模式選擇也面臨著供求價格的均衡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的城市化模式有大城市為主和小城鎮為主的兩派之爭,雙方的理由都很充分,相互爭執不下,在實際政策執行中導致不少困惑,後來幹脆出現了“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的折中說法。 推進中國城市化的實質問題,是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步轉變為有就業、有住所、有社會福利和有文明素質的市民,並且逐步成為中等收入者。實際的情況是,首先,簡單的特大城市發展模式走不下去。在現存的社會資源配置特別是教育、醫療資源配置條件下,具備資金、知識條件的群體大量湧進大城市,這使其進入門檻越來越高,特別是土地資源有限而購房需求旺盛,使大城市住房價格快速上漲,同時交通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條件也難以適應城市人口密度的急速提高。 雖然大城市就業機會多,但生活成本高,農民工在新的發展機會和保證生活質量之間的選擇十分困難,政府在接納可以提供邊際高產出率的人口和有效提供公共服務之間也面臨兩難選擇。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城市發展進程。同樣,中小城鎮發展模式也走到盡頭。遍地開花式的中小城鎮,造成土地資源大量浪費、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帶來十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國際市場條件變化,更使得中小企業難以擴大就業機會。人口達不到規模經濟的要求,也限制著服務業通過相互提供市場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轉移人口“落不下”和中小城市“沒人去”的情況表明,中國城市化模式面臨均衡點的確定。在一系列複雜變量中,就業機會和價格剩餘之間的均衡,是決定中國城市化模式的基礎性供求變量。 說得更簡單一點,這個均衡點就是農村轉移人口個人資產負債表的平衡。平衡表的左邊是在城市工作的收入預期,右邊是以住房、教育和其他支出構成的生活成本,再加上儲蓄節餘和自我尊嚴的滿足感等社會心理指標。這個平衡表的右項節餘如果高於務農,就會有人口從農村注入城市。對這種狀況,劉易斯已經做了類似場景的幾何描述,這是理想的均衡狀態。 但中國目前的情況是,由於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認同,即便個人資產負債表失衡,支出大於收入,仍然有大量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溢出,一部分人則成為個人資產負債表失衡的城市不穩定性新社會群體。這時,通過城市化均衡模式的創造,實現轉移人口收支平衡,進而在社會穩定狀況下有序引導城市化健康發展,就成為極其關鍵的因素。 看來,以新古典學派的均衡理論僅僅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不可能達到中國城市化模式的均衡點的,政府也要發揮必要的作用,“看不見的手”需要“看得見的手”的幫助,要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創造條件促進新的均衡。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