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 |
鄭竹園:中國的崛起將是大勢所趨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05 00:11:53 |
台灣發展模式與經濟成果 1949年內戰結束,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國民政府播遷台灣。大陸與台灣實際上進入一長期性的競賽。這一場競賽不僅在考驗馬列主義在中國大陸實踐的成果,亦在試驗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台灣和平環境下能產生何種成果。從1950年到1980年這30年中,雙方所採取的經濟制度與發展策略,可以說是南轅北轍,完全不同。其成果也迥然有異。自1980年大陸政府採取改革開放,兩岸經濟發展進入一合流階段,不僅經濟制度相去不遠,發展政策也大同小異,出現前所未有的共榮新局。 一,台灣經濟模式的特徵 任何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除受制於天然資源外,還受二項因素--規範經濟運作的經濟制度及指導經濟發展方向的基本策略所影響。經濟模式大體上包括這兩項因素。 發展策略決定國家經濟發展的路線與方針,牽涉到各部門投資優先的釐定、生產技術的抉擇、資金來源的審思及對外關係的定擇。由於各國發展目標不盡相同,所採取策略也相去懸殊。在戰後的經濟發展理論中,出現“均衡發展策略”與“不均衡發展策略”的論爭、“輸入代替”與“輸出擴張”的對抗、“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的爭議。由於執政者決策取向的差異,形成截然不同的發展策略。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