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北故宮的魅力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09-02-16 08:38:17  


台北故宮
  中評社北京2月16日訊/60年前,2972箱、約60萬件國之瑰寶、國之重器被運往海峽對岸,從此兩個故宮各懷著曾經相聚在一起的珍寶,隔海相望。直到上個月紀錄片《台北故宮》在央視播出,這些分割了一甲子的國寶文物,隱約向大陸人掀開了它們的神秘面紗。這些早就揚名四海的國之瑰寶,究竟在台北故宮裡幻化出怎樣的神采?日前,該紀錄片總導演周兵推出同名新書《台北故宮》,向讀者介紹了他眼中的台北故宮。

  親和力

  2003年,周兵擔任百集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3年後,他又率隊到台灣拍攝《台北故宮》。

  “北京故宮是皇宮紫禁城,給我的感覺更加威嚴。台北故宮是一座面向台灣最普通市民的博物館,給我的感覺是親和力。”2006年,周兵第一次到台灣時找到台北故宮的專家聊天,“台北人談吐的溫潤、謙和,那裡有很好吃的飯菜,台北的誠品書店我也很喜歡,你會看到很多你喜歡的東西。所以我第一次去就隱隱約約確定了拍攝風格,做一個生活化的、親切的、樸實一點的紀錄片。”

  所以,在紀錄片《故宮》中,觀眾看到的是震撼力強的大廣角鏡頭、華美的歷史情節重現,而在《台北故宮》裡,更多地看到了個人命運與這些文物交錯時的溫婉叙事。

  “我想通過《台北故宮》,把1948到2008年這60年的台灣歷史和台灣社會的一些信息呈現出來,比如50至90年代台灣人的一些生活和文化性。”周兵說,希望通過《台北故宮》記錄一件件國寶的運離、遷轉、顛沛的故事,使這些珍寶傳遞出的優美、寧靜、高遠之人文精神,在當代中國人的內心安家落戶。

  從2006年到2008年,周兵和攝制組共去過4次台灣,加起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但難能可貴的採訪到了少數幾位仍然健在的1948年文物運送親歷者。“我們每次到台灣想電話採訪當年負責押運文物的索予明,可他已經90歲了,每次都推說不願意再去回憶。最後一次我給他打電話,我說如果你再不講的話,歷史可能就會被湮沒掉了,後來老人才勉強同意錄音採訪,還是拒絕錄像。”周兵回憶說,當時攝制組把攝像機帶過去錄音,索予明越聊越多,最後還把他的照片、他夫人的印章拿出來,他最後反覆說,很期待兩岸的故宮和文物界能够有一個深入的交流。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