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郭振家:台灣民主困境積重難返

http://www.CRNTT.com   2016-07-31 00:17:48  


 
  沒有“憲法”共識,族群分裂嚴重

  台灣與大陸不同之一是其更加多樣化的族群存在。眾所周知,中國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台灣以藍綠自居,實際上兩黨代表了嚴重的族群認同對立。國民黨追根溯源是來自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救中國”,其中國烙印十分深厚;而民進黨從1986年成立以來,幾經淘沙,越來越走向台灣主體意識,並在陳水扁執政後大力推動全台“去中國化教育”。兩個政黨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認同,各自為了各自的理念搖旗呐喊。隨著民進黨逐步扎穩腳跟,其宣揚台灣主體性的聲音越來越大,而國民黨的聲音卻逐漸低了下去。這樣的此消彼長,最終催生了所謂“天然獨”理論。然而,這樣的鬥爭其實無關民主。

  台灣號稱是學習了西方傳統民主理論,但西方民主,其實質是一種治理方式。這樣的治理方式,不僅需要人民的認同,更需要一部共同認同的“憲法”來保障。譬如美國,是先有制憲會議才有1787憲法,才有1789年華盛頓的就職和三權分立體制的確立。美國的民主是不同的利益團體在國會的“你方唱罷我登場”,不同黨派的政黨積極參與競選,但沒有誰會去挑戰憲法的根本。

  台灣自稱民主社會,實質上是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再到蔡英文一步步在推動整個社會的“去中國化”,同時伴隨著多次“修憲”。這類似於“切香腸”的過程,被切的對象是中國國民黨和台灣社會,新黨、親民黨、台聯(部分人員)相繼從國民黨中分離出來,民進黨就一步步壯大了。這樣的政治過程並不像美國一樣表現為“妥協的藝術”,反而更類似於中國傳統中“一山不能容二虎”。所以,二十年的台灣民主實踐,結果就是中國國民黨的一次次分裂和台灣社會族群的一次次對立。而“台獨”勢力迫於各方壓力,又並不敢一步到位修改“一中憲法”,民進黨等偏綠政黨對中國國民黨的無比仇視和只做不說的方式,成為台灣社會鬥爭的“內核”。哪裡有妥協?哪裡有和解?

  輿論戾氣橫行,社會缺乏公正

  但凡所謂“民主社會”,是允許多樣化聲音存在,也允許互相質疑和譴責,但是這些多樣化聲音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法治理念的貫徹普及。台灣沒有法治理念嗎?但輿論已經走得太遠了。眾所周知,台灣人最喜歡的一個評價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大陸去台灣觀光旅遊客也對此深以為然,但是前提是這些大陸客還沒有看台灣的政論節目。為何?因為台灣的政論節目中,長期流行著為了謾罵而謾罵的錯誤輿論導向,有些幾乎讓人看不下去了。由於不同政論節目背後有著固定的“金主”,因此其謾罵的背後立場十分容易判斷。近幾年,綠營媒體壯大,嘲諷中國大陸、嘲諷中國國民黨,蔚然成風,卻並非以所謂的客觀公正為基本准繩。“羅智強大戰周玉蔻”(華視新聞廣場,2015年1月)、“當犀利女名嘴遇上霸道總裁”(郭台銘起訴周玉蔻,2015年)、“2016年選舉藍營內幕第N季”等等,歪曲事實似乎成為一種時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