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俄的新型“發展同盟”

http://www.CRNTT.com   2014-11-04 10:24:40  


 
  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雙方均認為發展權是國家的基礎權力,就是要尊重人人有飯吃的發展權利。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來逐步實現國家人權和社會制度體系的進步,是一國發展進程中不可被扭曲或逾越的漸進過程。那些認為人權高於國家發展權,或者將人權和國家發展權相割裂甚至對立的邏輯,本身就是對國家發展因果關係的倒置或扭曲。

  從國家發展道路角度來看,雙方認為一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模式是與該國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現有的社會階層與民族架構條件緊密相關的。不同國家之間並不存在某種統一標準的社會政治制度,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應該有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任何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例外論”,概括講就是“鞋穿在自己腳上,合不合適自己知道”的邏輯直白。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雙方認為國與國之間的任何矛盾和衝突,應該由涉事的雙邊國或多邊國,通過構建發展利益共同體和發展命運共同體來解決,通過建立互利共贏、互謙互諒的和平方式來解決,而不應有帶有特定自身利益目的的第三方“拉偏架”式的摻和。並且,將現行的國際規則和國與國之間領土領海衝突中的歷史因素對立起來,從長期來看,這並不能有助於國與國之間由於長期歷史原因形成的領土領海糾紛的最終解決。中俄之間糾結著複雜歷史因素的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就深刻體現了這種包容式的和平解決邏輯的合理性。

  從軍事合作關係角度來看,雙方均認為不應該設立針對特定第三方的軍事聯盟。中俄之間進行軍事貿易和合作關係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雙方捍衛全球和平和發展這個大局的能力,提升捍衛作為新興發展大國自身正當發展利益的能力。

  實際上,中俄均清醒地認識到,在當今全球經濟與政治格局逐步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形下,構建以軍事和政治為主的同盟體系已經不合時宜。中俄之間的新型“發展同盟”,在很大程度上要超越既有傳統的“軍事與政治”結盟關係的內涵,從而引領21新世紀中的國與國之間新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發展,從而最終促進全球包容性的、平衡性的、具有和平性質的世界大同發展格局的形成。

  在外部一定條件的刺激下,“發展同盟”的內涵有可能被扭曲。不可忽略的是,是相對實力逐步走向衰弱的美國試圖重構的“霸權同盟”以及“軍事同盟”,催生了中俄之間的“發展同盟”的提速。因此,美國試圖通過軍事和地緣政治手段來維持自身霸權地位的動機越強,“發展同盟”被扭曲性地賦予“軍事和政治同盟”內涵的可能性就會逐步增大。

  作為引領21世紀的中俄新型“發展同盟”,就是要頂住並克服在外部壓力的刺激下,“發展同盟”向“軍事和政治同盟”轉變的誘惑力,真正將引領和保護全球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制度發展的共同需求,作為維持“發展同盟”存在和壯大的唯一目標。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聯合早報11月4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