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清華1922 最好的時光

http://www.CRNTT.com   2010-05-02 09:45:32  


“行勝於言”是清華大學1920級校友捐建的日晷上的話,也是一代又一代清華學人的座右銘。
 
教授治校:用“革命精神”改造清華 
 
  教授全面參與學校管理 
 
  從清華學堂甫一建立,便隨之營造了一個非常獨立的學術環境。當時教授學生多數經過五四運動洗禮,對於自主管理極為重視。教授治校的理念,並非來自美國,而是蔡元培模仿德國大學管理模式,在1912年任教育總長是倡議,1919年在北大首先實施,讓教授代表參與學校立法與管理事宜。 
 
  教授治校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評議會,負責學校整個教務,其次是各系教授會,負責各系科之教務,第三是行政會議,負責除教務之外的其他行政事務。1926年,曹雲祥頒布《清華學校組織大綱》,評議會與教授會互相制衡,但前者權力較大,這種架構讓教授成為管理主體。雖然中間歷經多次改革,但總的宗旨未曾變化。 
 
  教師不用為職稱評選出版學術垃圾 
 
  羅家倫來到清華時,清華是一個自由主義色彩濃厚、擁有相當自治能力和權力的學校。從某種程度上,羅家倫想以國民黨的革命精神對清華進行改造,提出“廉潔化、學術化、平民化、紀律化”等“四化”,後來遭到教師與學生相當程度上的抵制。但他在學校管理上著實給後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清華大學後來能夠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 
 
  在學生方面,羅家倫的後任梅貽琦主張通才教育,第一、二年不分院系,第三年才選定專業,造就“周聞洽見,本末兼賅,博而能約之通士”。為了提升教師的品質,清華設立帶薪休假及研究制度。任滿五年之教師,可以帶薪休假一年,願出國研究者,補貼旅費520美金,每月研究費100美金。在國內做研究,也可領取國幣2400元研究經費。教師毫無後顧之憂,不必為職稱評選做毫無意義的研究或出版學術垃圾,這無疑是一種極有遠見的做法。 
 
行勝於言:從留美預備校到一流大 
 
  學術:始終追求獨立精神和思想自由 
 
  清華大學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學術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陳寅恪在《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銘》中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座紀念碑如今還伫立在清華工字廳門外的小山坡下。這種精神對於清華的影響十分明顯,許多早年的清華人都還記得甚至能全文背誦這篇必將流傳千載的銘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