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地方債務置換增加銀行轉型壓力

http://www.CRNTT.com   2015-03-19 09:35:45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訊/在現代經濟體系中,政府收支行為對經濟、金融運行有重要影響,在我國目前的體制下更是舉足輕重。過去一段時間中,地方政府債務及其發展可能對銀行業產生的影響,一直都是市場高度擔憂的問題。近期財政部下發通知,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來置換存量債務,總額度為1萬億元。消息一出,極大提振了市場信心,圍繞中國版“QE”的各種爭論也馬上成了關注焦點。

  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文章表示,債務置換儘管有短期效應,但它更重要的意義卻在於重塑中央地方財政關係,推動財政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在這一點上,將其簡單類比為“QE”或“扭轉操作”顯然並不恰當。也正因為這種長期制度改革的背景,債務置換可能產生的影響,也遠不止於貸款與債券兩種資產的互換,銀行業的風險、收益以及未來的發展模式,或都將發生深刻變化。

  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對銀行業的影響可以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來分析。短期看,主要是對風險結構、資產收益水平等方面的影響;長期而言,則與銀行的主流業務模式、客戶結構以及戰略發展方向密切相關。

  短期可緩解銀行流動性風險

  文章分析,從市場的理解,置換能緩解銀行面臨的地方債務風險。有關地方債務的研究和討論已多,不再贅述。從之前的審計結果來看,地方債務償付的核心問題不在於其規模大到不能負擔,而在於期限錯配嚴重,大部分資金都流向了中長期項目,難以在短期內產生覆蓋本息償還所需的現金流。期限錯配意味著債務展期不可避免。

  展期的模式之一是銀行用新貸款來置換到期的舊貸款。但這種操作有兩方面障礙。一是監管約束,從2010年之後,監管部門加大地方投融資平台貸款的限制;二是流動性約束,隨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銀行負債來源的穩定性明顯下降,成本也大幅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大規模貸款展期會給銀行帶來較大的流動性壓力。此外,考慮到貸款期限遠短於項目投資期,可能還需要後續多輪的展期操作。

  展期的模式之二是用地方政府發債來置換銀行貸款。與貸款展期相比,這種方案對存量問題的解決更加徹底,不會產生太多遺留問題。從財政部公布的信息來看,此次置換範圍是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存量債務中、2015年到期需要償還的部分。據2013年審計結果,截至2013年6月30日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存量債務中,2015年到期需償還18578億元,1萬億元的總債券額度占2015年到期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的53.8%。這將大大緩解地方債務的本息償付問題,並改善銀行的流動性狀況。

  從利潤的角度來看,這次置換的影響還不太明確,要取決於宏觀政策環境以及銀行的資產定價情況。如果1萬億元地方債全部由商業銀行購買,發債所獲資金則全部用以償還銀行貸款本息的話,銀行利潤變化將取決於兩種資產的相對收益狀況。從目前情況看,債券平均收益率顯著低於信貸利率,這顯然會拉低銀行整體的資產收益率。當然,在間接的層面,這種置換對銀行利潤也會有正面效應。一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考慮到債券的高流動性,置換可以加快資產周轉速度;二是降低監管成本。現有監管要求下,公共部門實體債權的風險權重為20%,低於一般工商企業的100%,這種資產置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銀行的資本占用。此外,在信貸額度管理和存貸比限制方面,貸款與債券的轉換也能降低銀行達標的成本。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