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歐美危機下的經濟轉型之策 | |
http://www.CRNTT.com 2011-10-10 08:24:04 |
後危機時代的結構調整 政策集中於刺激經濟增長,對結構扭曲背後的制度性因素並未大張旗鼓的改革。 問:2008年次貸危機至今,反危機政策對經濟結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結構失衡在哪些領域有所加劇?哪些有所緩解? 遲福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4萬億的投資重點在基礎設施領域,使得近幾年的投資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一系列反危機政策通過拉動投資,保持了經濟的高增長率。但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失衡的局面不但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加劇。“十一五”期間的產業發展目標是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二產業主要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反危機政策使得大量的投資進入到基建領域和重大工業項目,再次強化了第二產業的主導地位。這樣,第三產業的占比處在較低水平。產業結構的失衡和服務業的發展不足,相較危機之前更為突出。 屈宏斌:由於政策調整和外圍環境的變化,中國近幾年增長的源泉和動力轉為以內需為主,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2006-2007年間,中國年均GDP增長10%以上,其中約3-4個百分點是淨出口直接的貢獻,即約1/3的增長來自淨出口;而危機之後,淨出口貢獻已大幅減少,如今年上半年,9.6%的總經濟增長中,淨出口貢獻微乎其微。這個減少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貿易順差占GDP比重從危機前的8%-9%持續下降,到2010年下降到3%左右,今年上半年下降到2%左右;二是危機前淨出口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到今年上半年貿易順差則呈現出一個非常微弱的增長。從某種意義上說,增長的源泉已完全被內需所取代,這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 未來,若中國的內需增長持續高於周邊國家或主要貿易夥伴內需增速,這種增長率的差距就會繼續,導致中國的外貿、淨出口占GDP比重持續下降,而這實際上已起到結構調整的作用了。當然,目前內需仍以投資為主,消費所占比重相對較少,這是需要繼續改善的方面。 文貫中: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扭曲和失衡,主要是違反市場經濟原則的制度所造成的,造成失衡的兩個制度因素,一是戶籍制度,二是土地制度。城鄉戶籍制度的存在,是過去三十年中國可以源源不斷地為城市和製造業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主要原因。因為戶籍制度和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的兩重約束,農民工在外出打工一段時期之後,不得不再度返鄉,在農村完成結婚生子,他們的後代的絕大部分又在農村環境中成長起來,成為新的廉價勞動者,重複父輩的命運,到城市或勞動密集型產業打工。改革以來,由於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支持,中國出口部門和勞動密集產業優勢明顯,發展較快,在整個出口產業結構中占的比重較大。 土地制度使得城市政府可以從農民那里拿到很廉價的土地,其用途有兩種:一方面,用於招商引資所需的土地,比如產業園區等,以極優惠的租金,甚至以零地租的方式提供給外資企業,吸引大批外資企業來中國落戶,以此鼓勵出口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居民居住用地的價格,通過壟斷土地的買賣,又被抬得很高,其差價成為地方土地財政的主要來源。以房價收入比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房價已經在全球名列前茅,在戶籍限制之外,進一步使農民工難以在城市定居。 這兩方面的制度問題原本應成為改革的重點領域,但在次貸危機發生以後,特別是新一輪的歐美債務危機下,政策集中於刺激經濟增長,對結構扭曲背後的制度性因素,並未大張旗鼓地改革。然而,只要制度性障礙沒有得到去除,中國經濟結構性的扭曲,就很難緩解。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