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轉型”是最好的“著陸”

http://www.CRNTT.com   2011-06-27 08:26:22  


  中評社北京6月27日訊/近期以來,有關中國經濟如何“著陸”的爭論比較多,其背後的邏輯是中國經濟定會著陸,處於一種本能的憂慮,“硬著陸”風險屢被提及。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評論員張立偉文章稱,這些爭論並非是對現實的解讀,而是基於現實,在不同的軌道上對未來作出的預判。這種憂慮與產生的幹擾可能加重市場的迷茫。因此,我們必須搞清楚這些不同論點的立場與目標,才能指引我們清醒選擇當下的行動。

  第一種擔憂“硬著陸”風險的觀點來自國內部分經濟學者,在他們看來,中國實施的一系列緊縮措施可能產生“超調”的後果,而 “超調”會讓經濟“硬著陸”。這種觀點主要是對中小企業倒閉潮、股市大跌等產生恐懼,而無視通脹壓力越來越高,投資與GDP增速仍然居高不下的事實。事實上,中國設定的本年度GDP增長目標為8%,現在仍然遠遠高於這一速度。如果增速不降低,經濟轉型就不會發生,因此“超調論”不過是想繼續走信貸支持的發展模式。但這條道路注定不能繼續走下去。

  這便引出來第二種觀點,多以西方學者為代表,比如索羅斯、末日博士魯比尼等。他們從邏輯上得出,中國的經濟結構與發展模式有很大的問題,如果仍然以目前的方式走下去,經濟“硬著陸”會遲早發生。他們認為這一前景正在逼近,因為中國目前仍然沒有用利率政策抑制通脹與地產泡沫,而是繼續以信貸支撐投資。

  這些密集出現的觀點並非西方“做空中國”的陰謀,而是人人皆知的客觀事實,即中國如果不改變依賴投資的發展模式,將會被投資“過剩”淹沒,並產生大量金融壞賬。他們的悲觀來自中國仍然在傳統道路上前進,而幾乎沒有對這種危險做出反應。避免這種“硬著陸”前景的方法是改革,即釋放市場的力量,就如改革開放之初一樣,推進增量的部分,比如打破政府對服務業與要素的壟斷,然後讓投資的發動機慢慢減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