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讓中國股市和足球疲弱不振的是同一罪魁禍首

http://www.CRNTT.com   2014-07-24 07:51:10  


 
  讀者大概至此已注意到其實中國的足球和股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者均持續疲弱不振,而且它們各自的表現與自身的禀賦非常不匹配。中國GDP增長速度雄冠全球,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何以其股市卻落得如斯田地?中國人口眾多、人才濟濟,為何就是未能於足球界獨樹一幟?對於中國股市目前萎靡,市場觀點眾說紛紜。有專家認為股市未能真切反映中國的經濟情況;也有專家相信中國股市的估值倍數將被不斷地壓縮;有更多人認為股市受到人為的操控。種種說法猶如經典《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各得其理,然而卻又未能反映真相的全部。

  我們更傾向於相信中國股市系統設計的失誤,是股市曠日持久地萎靡不振的主要原因,與中國足球的情況相若。上證指數重返15年前的2000點並徘徊不前是最近備受關注的情況之一。

  事實上,韓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也曾出現類似情形,當時該國GDP迅速增長,但股市表現卻差強人意。現時上證指數與韓國綜合指數(KOSPI)很快就要在2000點的水平上“接軌”了。也許韓國於80年代初的經歷可為它山之石,藉此得以探究中國股市持續頽勢的原因。

  當年,韓國的樸正熙政府重點發展重工業,以重建該國的工業基礎。在一連串雄心萬丈的重工業五年計劃的指引下,政府嚴格管制國內的貨幣總量和資金流向。重點企業獲得大額補貼且息率極低的借貸,令一眾財閥崛起。中小企業被逼向非官方渠道以高息率借貸,導致債台高築。而財閥卻未有出售股票意願,只向親友及交叉持股企業出售股票,大部份仍是私人企業。韓國股市始終維持較小規模,缺乏流動性,並且受大鰐所操縱。韓元於1980年大幅貶值16.6%後,大部分高杠杆的中小企業的盈利能力受到嚴重的打擊,由於官方利率高企,被逼在場外市場,也就是當時的影子銀行拆借。場外市場資金規模膨脹,進一步減少流入股市的資金。

  1984年11月11日,韓國財政部採取了一個被廣泛認為是韓交所國際化的最重要的政策:批准財政穩健的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發行可換股債券及存托憑證。這項政策連同1984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推出的韓國基金,為韓國引進外資。在發出公布後的數天內,韓交所的成交量激增,指數飈升。至1986年初,“三低”(即低韓元、低國際利率和低油價)令股市在4個月內翻了一番,使韓國股市暫時走出低迷的局面,直到80年代後期韓國股市重返僵局。

  韓國股市發展的這些情況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