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論壇:中印關係的變化與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4-02-18 00:14:26  


葉海林
 
  所以,這兩個方面都是得考慮到的。現在這個變化至少有可能是辛格卸任之前的一個基於他個人的理念和認知水準所推行的外交行動,未必能夠使印度對華政策的轉向。我只是提出一個疑問。我們要考慮到這個變化本身是不是能夠持續,這是需要觀察的。

  從中印關係的結構,包括各要素的構成來說,現在有沒有到中印關係因為內部的結構因素發生重大變化,不同領域的排序、著眼點發生了變化,我們來說中印關係發生了改變的時候?我想,這個問題就要看現在中印兩國在思考對方的時候首要的議程是什麼。中國想到印度的時候,我們想的是什麼?印度在想中國的時候,想到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很關鍵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沒有變化,那麼中印關係可以說沒有任何大的變化。

  我認為,中印關係最大的問題在於雙方對對方定位的不對等。印度認為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國家,中國並不認為印度是最重要的,在中國的外交排序中,印度遠遠排不到第一位。我們只是在禮貌上給印度一個很高的位置,但真正在執行周邊外交戰略時,整個南亞地區相對來說是中國傾注外交資源比較少的地區,這並不是我們的重點,無論是在經濟上、政治上、安全上都是這樣。所以,印度在看待中國更重視這個思維過程當中,有什麼因素變化?是印度認為中國的安全水準降低了還是認為中國的安全水準升高了。2013年4月份以來,在印度的評估來看,中國對印度的安全威脅水準提高了,印度在安全方面會變得更加敏感。

  另外一個因素在經濟領域中,印度現在是比較困難的,經濟領域的增長困難不會促使印度對華合作方面投入更多的資源,相反還會使印度的保護傾向進一步增強。印度本來就不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在2013年以來,我們客觀地衡量印度開放的程度,其實這個速度是有所減緩的。至少我們沒有證據表明印度願意更快地融入世界市場,我想,這個事情還需更多的證據去證明。

  還有一個因素我們要客觀地考量,就是中印兩國在不久的時間內會面臨非常巨大的安全挑戰,這個挑戰是一定會發生的,而且中印兩國都沒有什麼好辦法解決,那就是達賴的去世,新達賴的產生,對中印關係會首當其衝地造成衝擊。而中印雙方現在在這個問題上顯然沒有任何的互信、溝通機制,也談不上雙方能夠為應對達賴去世所導致的關係變動而進行事前的協調。所以,我們要看到印度對華的思維結構並沒有發生本質性的改變,首先是安全第一,安全焦慮沒有改變。印度對中國的開放程度需要非常大的變化才能夠影響排序,而現在這個變化只是象徵意義的。

  其次,對於中國來說,中國的周邊外交在新政府組成以後是有一個調整的,但是在我們調整過程中,並沒有把印度列入首要目標。我們認為印度是個未來大國。實際上,印度和中國最大的分歧在於,印度希望中國認為印度是個現代大國,而中國只肯承認印度是個未來大國,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在這個思維主導下,我們看今年我國的周邊外交,印度和中國之間有了非常高的互動,但是,無論從中國的媒體、學術界、政治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中國對於改善中印關係的期待是有限的。在具體達成的協議中,我們看的很清楚,辛格訪華的調門很高,但達成的協議的水準是有限的,並沒有觸及到雙方的核心問題。實際上,從目前的國內政治現狀來說,在邊界問題上作出實質性的動作時不現實的。所以,從中國的排序來說,印度仍然是一個需要被管控的國家,在中國的外交周邊戰略中,印度問題需要被管理,但不需要被解決。雙方都想等到以後再說,無論是解決現在中國所面臨的安全焦慮還是繼續推行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印度都是第二位的而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還是歐美發達國家和東南亞的東盟成員國。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沒有看到中印關係在短期內發生結構性變化的基礎。那就說明這可能是一個戰術性的、臨時性的調整,這個調整與辛格本人的即將去職是有關係的。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再推斷未來的中美關係發展走向,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要想清楚,在未來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中印關係中的核心性問題和由於這個核心性問題衍生出的其他問題是不是還會存在,雙方是不是有可能會在某一點上作出重大的妥協然後實現突破?

  我想,一個基本的分析框架在於,在中國的周邊國家關係中,中印是特殊的關係。在中國與周邊所有國家在發展雙邊關係或者應對互動過程中出現矛盾與危機的時候,中國都很有心理信心。中國認為假以時日,未來再解決這些問題優勢更大。而中國所有的對手包括我們的周邊鄰國都認為,如果不能現在解決,以後會很麻煩,就是它與中國的實力會進一步拉大,所以他們都願意短期內把這個問題激化,要麼國際化,要麼尋求和中國的解決方案。總之,現在解決比以後解決好,這是中國周圍幾乎所有國家的共同觀點。只有印度不是。中印兩國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兩國都認為再過一段時間,兩個國家的處境會比現在更有利,到那個時候解決問題會比現在解決問題對自己更有利。所以,雙方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雙方很容易達成共識:這事解決不了,就留到以後再說。看起來是非常成功的危機管理,包括4月份的“帳篷對峙”,雙方都能夠管控。但是,我們要客觀地看待,這個管控有個非常大的危險,就是雙方都不需要解決問題,雙方是要把這個問題留到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再和對方攤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管理,它可能導致一個我們不想看到的局面,在雙方某一天,2025年,2035年,甚至2095年,雙方中有一方認為現在解決對自己有利,那麼以前所累積的這些合作、共識、甚至妥協就會一夜之間完全消失。因為結構性的問題存在,它只是不斷地被推遲,但是並不是被解決。而且雙方並沒有為解決問題創造條件,它只是把這個解決視窗不斷地往後推,到以後再說吧。這個“以後再說”是非常成功的危機管理模式,但並不是成功的危機解決模式。

  所以,我想未來的中印關係變化其實處在一個壓縮彈簧的狀態,把這個問題不斷地壓,然後給它注入水分,希望去減少這個問題所占的比重。在中印關係中,希望減少安全對峙。但是,我們客觀地來看,國際關係分析中,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在於兩件事同時發生的可能是不可比的。中印現在的模式是我們提高經濟合作比重來降低安全對抗風險。其實,說穿了,就是希望買賣做大了以後就不打架了。但是有這樣的例子嗎?回過頭來看,中日的經濟貿易聯繫遠遠大於中印,一個釣魚島也遠遠小於邊界爭端。現在的情況是,中印之間貿易額是700多億美元,未來10年間會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中日早就超過一千億美元了。1000億美元甚至說幾千億美元這麼大的一個經濟杠杆,撬不動一個6平方公里的島嶼。那麼1000億美元的經濟杠杆能不能撬動一個13萬平方公里?我對此是沒有什麼樂觀的看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