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中國外交的內部要素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2-03-06 09:26:55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3月6日訊/“中國的內部外交環境正在變化,對外交事務的挑戰正在迅速增加。很顯然,這些內部環境變化既有其必然性,也是可以加以改革的。如果不能根據新的內部環境來改革外交的思維、政策和執行結構,不僅很難追求“大國大外交”的理性局面,而且不同形式的外交悲劇也會變得不可避免。”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的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國外交的內部要素改革”如是說。詳論如下:

  既然外交是內政的延伸,要有效應付外部外交環境的挑戰,首先就要改革內部環境。內部環境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決策者對外交的政治重要性的認知、外交的決策結構和社會環境。

  外交是國家間的事情,但對外交的政治重要性,每一個國家的認知是不同的。不同的認知導致不同的決策結構和社會環境。在今天的中國,最令人遺憾的是對外交的政治重要性的認知不足。在外交認知上,自近代以來,中國總體上來說經歷了幾個主要的階段。

  中國儘管是個文明古國,具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外交的歷史並不長。在清朝之前,中國並沒有一個類似今天“外交部”那樣的機構。傳統上,中國人把自己視為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只是中國的延伸。中國在和其所知的外在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也發展出了“朝貢體系”,朝廷也設置了機構來接待“朝貢”來使,但這並非近代意義上的“外交”。在西方列強來到中國之後,中國的精英才開始發展出國際觀來。中國傳統形式的國家,無法應對自西歐產生的近代形式的國家,中國的精英才開始學習西方,包括外交。清朝設立近代形式的“外交部”,算是中國制度近代化的一部分。但即使這樣,外交也並沒有賦予足夠的重要性。大概外交是個比較麻煩的領域,統治者中沒有人才想去碰它,甚至可以回避,總是派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來掌握外交。等到外交方面出了像鴉片戰爭那樣的大事情,皇帝才會派一個“王爺”之類的人去處理。

  更為重要的是,在帝國主義時代,中國的“外交”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外交。顧名思義,“外交”就是要“走出去”和其他國家交往,在國際舞台上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大清帝國的“外交”是在自己的國土內部進行的,主要是抵禦或者減緩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蠶食。最典型的就是李鴻章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的“大外交”。作為外交家,李鴻章直到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敬佩。沒有他的“大外交能力”(即在各帝國主義之間的周旋),中國有可能早就成為西方或者日本的殖民地,而非後來毛澤東所定義的“半殖民地”了。不過,“弱國無外交”,李鴻章的“外交”天賦並沒有能夠阻止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蠶食。李鴻章自己也感嘆,當時的清朝已經是一間“破屋子”,他僅只是一個“裱糊匠”而已,無力回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