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中國外交的內部要素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2-03-06 09:26:55  


 
  因為外交方面的欠缺,導致社會的不滿意;社會的不滿意,導致政府官員必須照顧民意;而照顧民意,進而很難保證外交政策的理性。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民意不可避免,但對民意還是要採用毛澤東的態度,即“既不要當人民的大老爺,也不要當人民的尾巴”。民意和專業外交必須區隔開來。現在,中國大力提倡公共外交,但對公共外交要有正確的理解,這並不意味著外交的大眾化。社會當然可以在外交上扮演積極的角色,但一旦公共進入傳統外交領域,一個國家就無外交可言。美國是民主的典型,但美國的外交是高度集權的。如果中國所提倡的公共外交,演變成外交領域的“泛民主化”,損害的必定是國家利益。

  問題在於,如何消減公眾對外交領域的憤怒?很簡單,要跳出目前的惡性循環,首先必須把外交做好。外交做好了,公眾的憤怒自然就會消退。公眾的憤怒消退了,外交領域的自主性就會增強,政治家、戰略家和職業外交家就可以更專業地把外交做好。專業的思想、專業的決策、專業的執行,這些是一個國家好外交的前提條件。儘管各種非政府力量在崛起,但這個世界仍然是主權國家時代。主權國家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來強化自身作為外交主體的能力,而非被非政府力量拖著走。

  中國的內部外交環境正在變化,對外交事務的挑戰正在迅速增加。很顯然,這些內部環境變化既有其必然性,也是可以加以改革的。如果不能根據新的內部環境來改革外交的思維、政策和執行結構,不僅很難追求“大國大外交”的理性局面,而且不同形式的外交悲劇也會變得不可避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