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誰來“南巡”?

http://www.CRNTT.com   2012-01-21 09:50:22  


 
改革應先民生後民主

  第二,今天中國社會的民怨大多是因為沒有解決好民生問題。30年來的經濟改革對中國社會制度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包括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等。原先的體制的解體成為不可避免。因此,通過社會改革重建一套新的社會體制是唯一的選擇。從社會體制建設的角度來說,社會改革也是廣義政治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社會改革是為深化經濟改革、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尋找新的動力。這裡主要表現為要建立一個內需社會。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表明,出口導向型經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容易受到世界經濟變動的影響。很多年來,中國一直面臨西方的壓力,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主要的出口市場西方開始盛行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儘管不喜歡,但這遠遠超出了中國的控制範圍。每當面臨來自西方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感到力不從心。一個高度依賴於外貿的經濟體,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成問題的。走出這一困局的唯一途徑,在於建立一個消費社會,依靠內部的動力來達到可持續發展。但一個消費社會是需要社會制度基礎的。西方之所以能夠成為消費社會,不僅取決於其經濟發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改革,而得以建設起來的社會制度,包括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教育等。在中國,消費社會沒有能夠建立起來,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整套社會制度。只有確立了一整套社會政策之後,中國的消費社會才會有希望。

  同時,社會改革是為將來以選舉民主為核心的主體政治改革,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從長遠看,以選舉民主為主體的民主化不可避免。這當然不是說,中國要實現西方式的選舉民主。無論中國實現什麼形式的民主政治,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制度基礎,需要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來保證政治制度的穩定並使得暴力因素最小化。而社會改革的目標就是要為民主化確立社會制度,培育中產階級。

後強人時代的改革困局

  但是,關鍵的問題是,誰來“南巡”?1992年是政治強人的“南巡”。但今天,政治強人時代已經過去了,沒有人會繼續期望中國再次出現強人政治。政治強人往往來自革命或者戰爭。除非再次發生革命和戰爭,像毛澤東和鄧小平式的政治強人很難在當代中國再現。儘管沒有人可以保證,今天的中國不再會有革命或者戰爭,但革命和戰爭並非人們所期望的。

  沒有了政治強人,怎麼辦?中國的選擇並不多,那就是執政黨要重新確立其改革的主體地位。不管人們喜歡與否,共產黨是今天中國唯一的政治主體。各種社會力量儘管在成長,但沒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取代中國共產黨。正因為這樣,執政黨必須也應當成為改革的主體。

  如何確立共產黨作為改革的主體呢?執政黨改革主體的確立,必須成為這些年人們討論的“頂層設計”的主要內容。很顯然,這個概念的提出,和強人政治時代的結束有著密切的關聯。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治領導層的政治意志。在強人政治時代,政治領導層的政治意志,比較容易轉化成為政策並加以實施。在強人政治之後,領導集體的政治意志變得非常重要。但是,較之強人的政治意志,集體政治意志比較難以形成。中國面臨經濟社會甚至政治方面的巨大挑戰,所有這些挑戰都要在改革過程中得以應付和解決。沒有強烈的集體政治意志,只能導致面對問題卻無動於衷的局面。

  當執政黨的改革權威不斷弱化的時候,就需要頂層設計。不過,不能簡單把“頂層設計”理解成為中央集權。實際上,“頂層設計”要解決的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集權之下的不改革局面。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強人政治時代的過去,中央權威開始感受方方面面的制約。因此,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在“維護中央權威”的目標下,各方面的權力開始集中於中央,包括財政稅收、金融和人事任命等等方面,很快就改變了自80年代以來的分權狀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