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剖腹自醫的農婦活路在哪 | |
http://www.CRNTT.com 2011-06-06 08:10:10 |
“無領導,無救助”模式不利救助渠道正規化 在這兩起不幸事件中,在生命垂危時刻,他們都找到了市領導,與往常我們在新聞報道裡看到的“解決問題”的模式一模一樣,只不過這兩次結局是令人悲傷的。但在通常情況下,屢試不爽的救助模式是:極端行為讓媒體廣泛報道,媒體報道引起領導重視,在領導關懷下職能部門積極行動,媒體再積極報道領導關懷下受助者如何擺脫困境。 當然,凡是救助都是好事,但是並不是所有處於困境之中的農民工都有做出極端行為的勇氣和被媒體報道的幸運。如果總是這種領導關懷下解決問題的救助模式,則會造成兩種心理傾向,一種是解決問題的社會資源會更看重領導的態度,一種則是讓潛在受助者更傾向用非常規的方法引起“領導的注意”。這兩種傾向都是不利於建設一個正常、健全的救助制度的,一個好的制度應該是隨時都能對任何民間疾苦做出積極回應,並展開救助。 這種靠吸聚眼球的救助模式,對民間救助也造成了影響。例如屬無奈之舉的“跪行救女”策劃,長遠來看也不利於正規救助渠道的建設。 問題根源:弱勢的農民如何爭取自己的權利 弱勢的農民享受著“負福利” 農民得不到社會救助的根源,在於建國以來長期城鄉二元化、“剪刀差”造成的農民地位低下、權益與城市居民不平等。這種情形不僅目前存在著,而且放眼看將來還將長期存在。就拿醫保來說,雖然已經差不多實現了“全民醫保”,但從實際保障程度來看,仍然遠不是全民均等意義上的醫保,依然呈現為一種高度分割的“碎片化”格局——針對不同的社會群體,農民、城市居民、城市職工、公務員等,分別實行保障待遇從低到高的不同醫保制度,如新農合、居民醫保、職工醫保、公費醫療。而根本沒享受到醫保的人群,主要也還集中在農民和農民工。 而相比起西方發達國家,幾乎所有西方發達國家都不會人為把醫保這種最基本的社會福利保障按“戶口”劃分為幾個不同等級的類別,事實上,他們連“戶口”的概念都沒有。 弱勢的農民如果長期處於不公正的地位,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出現種種光怪陸離的乖謬——吳遠碧這種自殘式的逆來順受,“跪行救女”這種“出賣自尊的苟活”,以及“錢明奇式的反抗”。 活路在哪:讓農民組織起來,發出聲音為自己說話 農民權益受損,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民問題也受到社會上極大的關注。可是歸根結底,別人為農民說話,何如有個組織讓農民說出自己的話;別人維護農民的權益,何如有個機制讓農民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農民無法維護自己的權利,別人如何代他維護?如吳碧雲的丈夫曹雲輝,據居委會介紹:“這十多年來,他再怎麼困難,也從來沒見他來找過我們,更沒有將妻子的病跟我們說一說。”在這種情況下,誰能夠替他說話? 在建國以前和建國初期,農民都曾被組織起來過,但當時的目的是為了鬧革命和合作化生產。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只有政權上的組織,但卻沒有自發性的行業形式的組織。農民必須自發性的組織起來,而不能“被組織起來”,才能成為一個能發得出聲音的團體,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所有人都替代不了的。如果擔心農民組織起來後與組織化的農民“交易成本太大”,從而拒絕讓農民組織起來,那麼“新農村建設”就很可能一直存在上述的這些乖謬。而相反,如果農民能夠真正組織起來,那麼不管是政府對農民的福利保障,還是民間救助渠道,都會自然而然地正規化起來。 “這一刀下去,如果好了,就不再拖累家人了;要是要了命,也就不用再拖累家人了。”——吳遠碧這一刀,放出了腹部的膿水,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這一刀,又切在了中國救助制度上,不知對它是否會有所刺痛。 (2011-06-05 騰訊評論今日話題)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