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聯合早報:朝鮮半島的中國抉擇

http://www.CRNTT.com   2010-05-28 09:08:03  


 
  借60周年紀念或可破局

  其實,兩種說法都是極端,非上策。中國政府目前採取的是模糊政策,如外交部所言,中方一貫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公正客觀的對待和處理國際和地區事務。

  不可否認,這是權宜之計,下一步,隨著危機的升級,中國終要表態;而派遣武大偉赴朝,就是“摸底之旅”,以決定今後的選擇。

  對中國而言,上上策是在最危險的時候把各方拉回談判桌,重啓六方會談。這並非不可能,須知,外交就是在戰爭邊緣而不捲入戰爭的藝術。如同不經歷風雨難見彩虹,不經歷危機也難顯外交的魅力。是否可以提議,在6月25日舉行一場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紀念活動,地點設在韓朝邊境,美、中派人參加,以此宣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唾棄,借機緩和緊張的局勢。如能促成,將是皆大歡喜之結局,也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中策就是退一步,像處理伊朗核問題一樣,認可制裁和外交努力並舉的方式。這樣做朝鮮會不高興,中國外交上顯得被動,但或許可以避免戰爭。如此,中國可能在失去朝鮮的路上滑得更遠,屬於贏得一場戰役、但戰略上處於被動的短期效果。

  如果此次同意對朝制裁,關鍵在於中國需認可韓方的調查結果。假設天安艦事件真是朝鮮所為,金正日訪華便應有所暗示,以免中方陷於被動。此事要等多年之後的解密檔案才可知真相,但當前對事實的把握決定著中國的判斷和選擇。

  下策就是不捲入,冷眼旁觀,即便是小規模的擦槍走火也冷靜觀察,聯合國對朝鮮制裁時“棄權”,這似乎不符合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不符合中國一貫的半島政策。

  最後就是戰爭,那是不利於朝鮮半島穩定的選項,是中國所不願面對的,這一點美國心知肚明,如希拉裡所言,沒有人比中國人更關心半島的和平與穩定。

  如果到那一步,中國很難脫身。從法律上,中國不能拋棄朝鮮。1961年7月11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在北京簽訂。同年9月10日起生效。《條約》決定雙方根據國際主義原則,進一步加強友好合作,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一方受到武裝進攻,另一方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它援助。也就是說,如果韓國進攻朝鮮,中國有義務提供幫助;而如果朝鮮主動出擊,那又另當別論。(王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