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胡錦濤中亞行 效果顯著

http://www.CRNTT.com   2010-01-08 15:45:40  


中亞能源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中評社台北1月8日訊/“中共和中亞國家不僅加強經濟及能源方面的合作,更可藉由上海合作組織將該區域內國家在此框架內發展各種合作,不斷擴大深化彼此政經關係,積極促進此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內的政治穩定及社會安全。”《中央網路報》今天登出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67期的研究文章《胡錦濤中亞行的效果顯著》,作出上述評價。文章內容如下:
 
    (一)前言 

  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2009年12月中旬出席在中亞國家土庫曼境內舉行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通氣儀式,並利用此機會訪問哈薩克及土庫曼兩個主要能源輸出國家,訪問期間與此次天然氣管道所經過的三個國家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哈薩克三國的總統會晤。胡錦濤此行加深中共與中亞國家間的關係,特別是展現出中共與該地區國家在能源合作層面上,逐步往制度性合作前進的趨勢。 

  (二)俄國在中亞能源領域仍居主導地位 

  原屬前蘇聯版圖的中亞國家在2001年911事件後,在俄羅斯配合美國全球反恐政策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影響力進入中亞地區。但由於西方國家支持前蘇聯地區的“顏色革命”,引起中亞國家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援助境內的民主運動感到憂慮。加上俄國綜合國力上升,願意提供中亞國家美國所給予的援助,故中亞國家便以反恐戰爭結束為名,停止美軍使用境內基地的權利。俄國逐步在中亞地區重新發揮影響力,尤其2007年在中亞天然氣輸氣管道方面與西方國家的競逐,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2007年5月13日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哈薩克和土庫曼達成協議,將更新翻修現有的土庫曼-哈薩克-俄羅斯天然氣輸送管線,並增建一條平行的天然氣輸送管。另外,烏茲別克也與上述的俄、哈、土三國簽署另一項協議,同意俄羅斯翻修中亞地區的石油天然氣運輸管線。 

  這兩項協議的簽訂,在國際能源戰略布局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一)它代表了俄國在新興能源生產地區的中亞,已打敗美國,恢復了它的主導地位。自從911之後美國進軍阿富汗,美國以反恐為名在亞塞拜然、格魯吉亞、吉爾吉斯等國永久駐軍,意圖稀釋俄國在中亞的政治、軍事和石油權力。美國企圖在亞美尼亞、格魯吉亞、亞塞拜然部署飛彈防禦系統。同時,美國企圖讓中亞輸油管線不經俄羅斯,而是直接穿過裡海,經格魯吉亞及亞塞拜然,再由土耳其出海。除此之外,美國陸續在格魯吉亞及吉爾吉斯策動“顏色革命”,扶植親美政權,當然也是其中亞戰略的一環。然而,由這次的兩項協議可以看出:俄國已經展開反擊,扭轉了它在中亞地區漸漸失去的影響力。 

  (二)美國所主導的北約,已成了美國勢力東擴的工具。此外,美國在烏克蘭推展顏色革命,並意圖將顏色革命帶到白俄羅斯,鼓動波羅的海三小國持續進行反俄活動,以及要在波蘭和捷克部署飛彈防禦系統等作為,也都讓俄國至感不滿。因此,從2005年以來,俄羅斯逐漸思考如何發揮它能源武器的功效,阻止美歐軍事聯盟。而這次兩項新協議的簽訂,意謂著將來的歐洲天然氣來源仍將由俄國主控,而不是由美國主導。 

  回顧1990年代迄今的美俄關係,即可發現整個90年代乃是美國趁俄國勢力衰退而急速擴張,並對俄國步步進逼,展開新圍堵的階段。俄國前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在就任之初,也在美國的反恐策略下多方配合,始讓美國得以在中亞駐軍。造成普京與美國決裂的,則是2005年初美國前總統布什在訪問拉脫維亞時,公開承認,過去多年來一連串的顏色革命乃是美國在幕後策動。布什的表態,不啻透露了美國對俄國的圍堵策略。加上後來布什宣布將在東歐及中亞部署飛彈防禦系統,這等於是進一步在將東歐及中亞“基地化”。於是,俄國認為已忍無可忍,有系統的反擊遂告開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