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中國拓寬中亞能源通道

http://www.CRNTT.com   2009-12-25 09:53:03  


中國接通中亞的能源管道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中評社香港12月25日訊/“正當各國使出渾身解數搶奪中亞油源之際,中國卻靜悄悄地開通了直達裡海邊的跨國輸油管道,令各方側目。”《大公報》今天登出倪志遠博士的文章“中國拓寬中亞能源通道”,對此作出分析。文章內容如下: 
 
  胡錦濤主席在年終最忙碌的時候到中亞訪問,引起全球關注。尤其是到土庫曼與三國首腦一起出席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通氣儀式,更成為各國媒體的頭條新聞。

  中亞地區有豐富的能源,裡海的石油蘊藏量堪比中東。因此歐美及俄日早就對它垂涎三尺,明爭暗奪,外交、經濟、軍事力量全用上,以至中亞成為東西方大國的角力場。

  正當各國使出渾身解數搶奪中亞油源之際,中國卻靜悄悄地開通了直達裡海邊的跨國輸油管道,令各方側目。

  這條國際管道長達1833公里,西起裡海旁的土庫曼斯坦,穿過烏茲別克斯坦及哈薩克斯坦,到達中國新疆的霍爾果斯。按照原先設計,到2012年,每年可向中國輸送400億立方米的石油氣。它成為中國繼哈薩克輸油管道之後的第二條戰略性能源通道。

          中亞能源直達東南沿海

  早於年前啟用的哈薩克輸油氣管道,每年向中國輸送三千萬噸原油和幾百億立方米的石油氣,直達上海及江浙一帶,大大緩解了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局面,使東部許多大城市用上乾淨的能源,改善了空氣質素,提高了生活水平。

  今次開通的第二條管道,將有分線直達廣東、香港。兩年後,七百萬港人可以用上來自中亞的更加廉價石油氣,電費、煤氣費勢必降價,港人得到實惠。

  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對全球廢氣排放提出更高的要求。中亞兩條油氣管道相繼啟用之後,對整個國家節能減排、提高使用能源質素所起的作用,無疑是十分巨大的。

  由於經濟發展迅速,中國對能源需求量成倍增加。目前,絕大多數油氣來自中東、非洲及美洲,九成以上由海路經馬六甲運到中國東南沿海。“馬六甲困局”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

  為了打破“馬六甲困局”,中國率先開通了哈薩克的通道且進展順利,源自於俄國及緬甸的兩條國際通道,亦在密鑼緊鼓之中。但總有一些不利因素阻礙連接俄國的油氣管道,講了十幾年了,至今時動時停。“政治熱,經濟冷”,是目前中俄關係的寫照。俄國人總擔心中國崛起,威脅其地位。連接緬甸的通道最近才正式動工,美國已經盯上,企圖以推動緬甸的民主化,來切斷中國通往印度洋的戰略要道。

  巴基斯坦兩屆政府,都熱切要求充當中國通往中東的全天候能源貿易通道,但是,巴國政局不穩,鄰國阿富汗的戰事未止,何時動工,沒法預計。中國雖有濃厚的興趣,也只能等待時機。

                    中亞未來仍然充滿變數

  唯獨中亞通道,進展順利,先是連接哈薩克北部的第一條通道順利開通;今次則是從哈薩克南部連通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直達裡海之濱。中國有巨大影響力,三國領導人願意坐在一起,與中國加強能源合作,並進一步拓展多方面合作,建設新的能源“絲綢之路”,互利共贏。

  正如土庫曼總理所說:“中亞天然氣管並不僅是一條新的能源出口通道,還能帶來大量的過境運輸費,又為沿線國家提供了更多合作的機會。”

  中國答應提供一百億美元優惠貸款,幫助沿線三個國家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隨著這條能源通道的啟用,中國與這三個國家將在互利互惠的原則下,發展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過去,中亞在蘇聯控制下基本上保持穩定,它是似乎讓世人忘記的內陸國家。可是,自從蘇聯解體之後,美歐勢力趁機而入,大搞“顏色革命”,一池平靜之水,掀起了波浪,連中國的新疆東西部地區,也受到直接的影響。今年新疆發生的“七.一五事件”,搞事分子多數來自中亞。

  不少評論認為,胡主席在年終選擇到中亞訪問,不但顯示中國對此能源通道的重視,而且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西部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只有中亞地區經濟發展起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政治衝突、民族矛盾等難題,才能比較容易解決。

  這是中國的良好意願,可是,美俄歐這些大國強國會放手嗎?中亞的未來,仍然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