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一二三四五六 巴勒斯坦問題的源與流

http://www.CRNTT.com   2008-12-30 00:01:36  


 
  第二次中東戰爭,也叫蘇伊士運河戰爭。蘇伊士運河自1869年開通以來,英國長期控制,巨額收益絕大部分落入英法壟斷資本手中。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領導埃及革命勝利4周年之際,納賽爾宣布回收運河主權,將其收歸國有。英法於心不甘,惱羞成怒,秘密策劃聯合以色列,以武力奪回蘇伊士運河控制權。戰爭於1956年10月底爆發,但美蘇均強烈不滿英法的舉動。在巨大壓力下,英法只好於11月6日宣布停火,並於12月從埃及全部撤軍,以也退回到第一次中東戰爭停火線以前的位置。埃及最終取得戰爭勝利。

  第三次中東戰爭,也叫“六.五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叙利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經過精心計算、偵察和準備,以軍可供作戰的196架飛機全部起飛,採用超低空飛行等高超技術,很快炸毀了埃及的近200架飛機。埃及失去制空權,以陸軍放手進攻。戰爭打了六天就很快結束了,歷史上也稱“六日戰爭”。由於以的迷惑戰術加上埃及等國軍隊的戰略戰術失誤等原因,阿方損失慘重,損失飛機560多架,坦克820輛,傷亡6萬人,40多萬人逃離家園。以只損失61輛戰車,傷亡3100多人。以奪取了加沙地帶、埃及的西奈半島、叙利亞的戈蘭高地和約旦河西岸地區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國土擴張三倍。196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從占領土地上撤軍,但以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以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以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對立加深,雙方和平共處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第四次中東戰爭,也叫“十月戰爭”、“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薩達特上台後,深感以突然襲擊的威力,也決定用同樣的方式回擊以。為了迷惑以,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騙戰術。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亞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下,向以發起了反擊侵略、收複失地的戰爭。埃及軍隊在戰爭中,橫渡蘇伊士運河,成功摧毀了以吹噓的堅固防線——“巴列夫防線”。打頭陣的埃及空軍從30個機場同時出動240架飛機直撲對岸以軍陣地,20分鐘內摧毀了以軍在西奈半島90%以上的軍事目標,埃及僅損失5架飛機。這一戰果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前後擊毀以軍坦克和裝甲車400餘輛。叙軍也一度打到以北部的重要淡水供應地——加利利湖。但以現任總理沙龍臨危授命並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幹,他帶領一部分軍隊強攻並渡過蘇伊士運河,指揮其部隊繼續挺進,截斷了埃軍與後方的聯繫,並打開了通往開羅的大門,一舉贏得戰爭主動。同時,由於超級大國插手、美大力援助以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0月25日停戰。阿方取得了部分勝利,但大部分被占領土仍然控制在以手中。197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重申以應遵從242號決議,從占領土地上撤軍,但以拒不執行決議。但第四次中東戰爭使阿以雙方充分認識到,用戰爭手段消滅對方是不可能的,阿方領導人轉向現實主義的想法,開始考慮與以和平共存的道路。以領導人也開始考慮採用放棄部分占領土地換取和平的念頭。這為1979年3月埃以毅然決定正式簽署和平協議、建立外交關係做出了重大鋪墊。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為打擊在黎巴嫩活動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根除其活動基地,調集大批軍隊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進攻,重創阿拉法特領導的巴解組織,使之離散到其他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占領黎巴嫩南部地區,並建立所謂“安全區”(聯合國後通過425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從黎南部撤軍,2000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決議,從黎南部安全區撤軍)史稱黎巴嫩戰爭,也有人稱其為“第五次中東戰爭”。但該次戰爭總體規模和涉及範圍遠小於前四次中東大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