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觀判斷2011年的物價走勢仍然是目前最值得關注的焦點 |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訊/2011年物價水平仍處於大致可控範圍。關於2011年物價的走勢的預測仍然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而物價的走勢又會直接影響到對2011年政策力度的把握、政策節奏的選擇,因此客觀判斷2011年的物價走勢仍然是目前最值得關注的焦點。金融時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文章如是說。
文章稱,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是強調目前市場對可能的通脹壓力估計不足,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物價壓力、2009年以來貨幣投放迅速增長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等,因此對2011年的通脹壓力仍然保持非常高的預期,通脹的超預期必須導致宏觀調控的超力度,從而導致經濟的超波動甚至硬著陸,這種“三超判斷”導致這部分預測者對2011年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判斷十分悲觀。
與這種悲觀預期相比,通過與歷史經驗進行對比,我們分析這次物價上漲的直接導火索是2010年10、11月份蔬菜價格的大幅上漲所導致,蔬菜價格帶動食品及相關價格上漲,使得市場預期的CPI高點連續後移,並超預期。然而,從中國的糧食和蔬菜價格波動歷史看,蔬菜和食品價格帶動的CPI上漲、及其供應的回覆具有明顯的周期性,通常蔬菜的生產周期為3至4個月,生豬豬肉的周期大概在8至11個月,因此,這輪蔬菜價格帶動的物價上漲將逐步在供應恢復之後穩定下來。至於糧食價格,按照歷史經驗,通常在夏糧收割之後,糧價上漲壓力會有所緩和。因此,整體上判斷,2011年的通脹仍然處於大致可控的範圍,目前通脹在很大程度體現的是一種可能性的風險、尚未形成全面的高通脹的現實,而且當前的通脹主要集中在農產品、蔬菜和糧食領域,尚未全面擴散,只要及時採取緊縮措施並加大供應,且2011年上半年如果不再出現大規模的農業災害,則通脹壓力應當不會高於2007年-2008年的水平。2007年-2008年的物價高點,首先是豬肉的供應恢復需要的時間更長,同時2008年一季度恰好碰上了南方雨雪災害推高了蔬菜和糧食價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