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應以社會公平帶動發展 | |
http://www.CRNTT.com 2010-03-23 10:58:55 |
如果我們做個小小的統計遊戲,大概就會發現:“加快轉變”、“關注民生”、“實現社會公平”恐怕是近期中國媒體使用率最高的新聞詞彙了。但是,這三個詞彙的內在聯繫又是什麼呢?幾天前,朋友聚會,有好事者無意間提出這個問題,大家居然一時語塞。說來也巧,恰在此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一位編輯打來電話詢問我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何見解。看來,掀去這些新聞詞彙的字面含義,“找”出它們內在的有機勾連,對於把握當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走向,己是十分必要。 凝聚人心人氣 世界金融海嘯雖然直接衝擊的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但它在更深層次的衝擊則是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於是中國舉國上下便有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呼籲與共識。有了這種共識,當然可視為某種進步。但是,如果我們的社會管理者僅僅停留在這樣一種認識水平上,就不但過於淺顯,而且也有捨本求末之嫌。因為,這種看法從根本上說,並未觸及到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依舊是GDP主義的新變種,無非是此路不通另選他途的權宜之計,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經濟至上心態的做秀,仍然沒有擺脫經濟專家治國的思維窠臼。實際上,作為一個有戰略眼光的決策者應該看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恰恰是實現社會有效管理、促使中國社會走向公平正義的大好時機! 如果能夠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種被金融海嘯“倒逼”出來的認識,昇華到大力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軌道上來,那麼,被動的應對就會變為主動的進取,窒息的思維空氣就會變為順暢的自由呼吸,改革的各種瓶頸就會變為除舊布新的通衢大道。一句話,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短期目標改為必經的路徑,把達到社會公平正義的間接效應變為政府決策追求的直接目標,中國社會才能夠棄病?而康健,中國公眾的人心人氣才會再度凝聚而亢奮,中國的改革也才能再現其銳氣與光華! 何以這樣說呢?因為中國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三大不公平和諸多燙手的難點,都有可能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得到較大改善,甚至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眼下,中國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三個最大不公平是:其一,區域發展機會的不公平(或稱不平衡);其二,兩極分化造成的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公平,換句話就是,不同社會階層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其三,城市與鄉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差異嚴重存在,這也是一種不公平。 解決“三大不公” 在以往主要以進出口貿易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中,以上三種不平衡和不公平,不但難以“填”平,而且還會日趨擴大與加劇。我們平時所說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積澱”,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源於此。世界金融海嘯的到來,使進出口貿易的拉動呈現疲軟,也使寅吃卯糧式的國家投資拉動作用遞減、乏力直至衰竭。怎麼辦呢?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擴大內需。 然而,懂得了擴大內需並不等於就懂得了社會公平,更不等於天然地就懂得了擴大內需與廣大的普通社會公眾生活有什麼關聯。因為,在一些人看來,所謂關注民生無非就是在社會保障體系上投些銀?,減免一些稅收並且給農村居民一些糧補醫補罷了。他們的“擴大內需”思路仍然是希望按凱恩斯的辦法來加大國家投資搞基礎設施建設。至於國民收入在國家“總盤子”所佔比例日益縮小的事實,他們則繼續不聞不問。正因如此,也就招致了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電台電視台還是國家掌控的各類傳媒,仍把擴大內需的涵義“鎖”定在撥出大筆國家財政資金投入基本建設項目上。但是,生活是嚴肅的甚至是嚴酷的。捉襟見肘的財稅形勢、投資效應的衰竭現實,國內市場在起伏不定中的萎縮,國有壟斷行業在房地產業的畸形擴張,就業壓力的強力倍增……嚴峻的生活現實教育了人們,也使決策層終於明白:只有提高城鄉居民的最終消費水平才是真正良性的、可以依靠的“擴大內需”! 提高消費水平 今天,我們希望這種“明白”再有一種新的提升,那就是把擴大內需的核心不僅視為一般的提高城鄉居民的最終消費水平,而且視為減少社會不公的必經之路,視為讓多數人過上一種有尊嚴生活的不二法門。因為只有有了這種認知的提升與自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號召才會獲得社會公眾的廣泛贊同與支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願望才能獲得持久的動力和扎實的根基。中國公眾在分配不公、機會不公的壓抑下積蓄的不滿和訴求才能得到正常的釋放和表達。 總之,社會公平是一面偉大的人文旗幟,追求社會公平與追求富足安康同樣是社會達到進步與穩定的強大動力。中國的經濟轉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只有高舉起社會公平的旗幟,這場變革才有可能成功,中國也才會清污垢懲腐惡,重建民心嚮往的社會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