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
中評月刊:台灣青年的語言認同危機與導正策略 | |
http://www.CRNTT.com 2024-01-20 00:03:21 |
4.關於語言有用度,五種語言“很有用+有用”的“高”評價的次序是: “國語”(983人,88.5%)〉英語(859人,81.2%)〉閩南語(646人,58.4%)〉客語(137人,14.2%)〉原住民語(91人,10.1%)。 5.關於語言社會影響力,五種語言“很有影響力+有影響力”的“高”評價的次序是: “國語”(924人,83.7%)〉英語(866人,82.5%)〉閩南語(570人,52.2%)〉客語(126人,13.1%)〉原住民語(96人,10.8%)。 通過對比發現,在語言優雅度、有用度、社會影響力三個方面,排列順序都是“國語”〉英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在語言好聽度方面,排列順序是“國語”〉英語〉閩南語〉原住民語〉客語,原住民語略高於客語。在語言親切度方面,閩南語佔據第一,且排第一的閩南語高出了排第二的“國語”5%,依次是閩南語〉“國語”〉英語〉客語〉原住民語。在親切度方面,閩南語領先。兩個數據值得重視:閩南語的親切度超過“國語”;“國語”在有用度、影響力、好聽度、優雅度超過閩南語。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證明前後不同的語言政策對語言認同的影響。一方面,在單語政策時期,“國語”為高階語言,閩南語為低階語言,不論是語言情感,還是語言價值判斷,“低階語言”的閩南語不可能高於“國語”。“高階語言”的“國語”高於閩南語是正常現象。閩南語親切度高於“國語”,顯然是語言政策本土化、多元化的結果。另一方面,在閩南語“國語化”的語言政策下,被擠壓的台灣“國語”在有用度、影響力、好聽度、優雅度方面高於閩南語。有用度、影響力是理智的價值評價,好聽度、優雅度是情感評價,這說明閩南語雖有了“國語”的聲望、地位,其聲望也還沒有超過被稱為“外來語言”的“國語”,在實際使用中還遠不能取代“國語”,前期的“國語”推廣政策依然在台灣社會發揮作用。 語言認同之語言情感、語言價值與族群意識交叉分析。交叉分析外省族群、閩南族群、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對五種語言的情感、價值評價: 1.外省人對五種語言的情感、價值評價 親切度方面,外省人對“國語”(76.88%)和閩南語(76.62%)基本持平;優雅度方面,英語(76.16%)〉“國語”(75.93%)。社會影響力方面,英語(89.93%)〉“國語”(85.35%)。通常認為外省人的母語是“國語”,“國語”實際上是台灣的通用語。外界一般會認為外省人認同自己的母語-“國語”的意識最強,對“國語”會有更高的評價,事實不然。總體上,外省人對自己的母語也即所謂“國語”的評價不如其他族群的人高。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