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馮驥才:抓住傳統的最後機會 | |
http://www.CRNTT.com 2015-03-07 09:20:02 |
馮驥才:首先,每一項文化遺產保護,都應該有與它匹配的標準和條例。一個大標準管不了上千個獨特的文化項目,保護條例應該一對一,不然容易出問題。比如手工剪紙,有些地方美其名曰保護,實際上是把它產業化,變成機器量產。農耕文明下的手工藝術被改造為工業文明中的工藝品,這就不是我們原本想保護的文化遺產了。這樣的做法,純粹是為了賺錢,根本就不叫保護。還比如木板印花等,現在都是機器生產的產品,實在可惜。 其次,我們缺少監督機制。我在參加全國“兩會”時曾經說過,《非遺法》誕生已經有幾年了,卻沒有一個案例出現,那麼法律不就成了一紙空文?到目前為止,這方面的案例依然是零。這就是不作為。 第三,我們缺少專家。日本、韓國每一個文化遺產後面,都有一批專家盯著。我覺得專家就應該管這個,做點實事,而不是忙著“放炮”。現在我們80%的文化遺產後面都沒有專家。不僅沒有專家,有些所謂的“專家”還特地與當地相關機構聯繫說:你們這個保護規劃,全部給我做,算算到底能給我多少錢?這就像當年王道士之於敦煌,他發現了敦煌遺跡,卻又把文化遺產賣出去。今天,類似王道士的專家比過去還多,可悲可嘆。 如果一個社會只有粗鄙文化,那就出問題了 讓馮驥才記憶深刻的是,多年前,自己每發表一篇小說,就會收到大量的讀者來信。 當時家里沒有電話,更沒電腦,只靠通信。信箱里每天都堆滿了信,一開信箱門,信就“噴湧”而出。寫信的人天南海北什麼地方都有,信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他們的閱讀感受和肺腑之言。 有些信是流著眼淚寫的,淚水把信紙微微粘上,揭開信紙時便發出沙沙聲。這輕微的沙沙聲,帶給馮驥才特別的感動。“你會覺得你的心跟讀者是連在一起的!我們這一代作家天生是跟人民的命運連在一起的,我們是有責任的一代。” 這便能理解,多年後,他為何會選擇轉身去做民間文化遺產的守護者——正是因為那份融進了血脈里的責任。 解放周末:這些年中,您腳踏實地,也耳聞目染。累積了許多的實踐與見聞之後,今天的您怎麼評價傳統文化在當下的處境? 馮驥才:不是危言聳聽,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上,我們今天可以說已經到了最低谷。傳統的精神正在消失,民族的價值感也消解了不少。這帶來的後果就是,有些人變得沒有底線,或是稍不小心便會穿越底線,這樣的事例今天並不少見。所以,如何回歸傳統、重建價值,讓我感到著急,甚至焦慮。 解放周末:您為之焦慮的不僅是具體文化樣本的衰落,也是一個民族面臨的價值觀、道德觀滑坡的危險。 馮驥才:這裡要說明,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是兩個概念。傳統文化是一定歷史形成的文化形態,有非常具體的內容載體,如一些文學作品、琴棋書畫等,比較靜態。而文化傳統不一樣,它是活的,有規律性、有精神性,必須要傳承下去。很多人喜歡喊“我們要傳統”,但我們的傳統究竟是什麼,我們自己真的明白嗎?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