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臺灣人講述真實的臺灣(上)

http://www.CRNTT.com   2011-04-24 09:29:03  


南都周刊201113期封面
  中評社北京4月24日訊/很快,臺灣個人自由行就要來了。對于臺灣,很多人都有話要說。沒去過的人,愛說那裏的青山綠水、鹿港小鎮。去過的人,更愛說街頭的民主細節、孔孟遺風可是。這樣的臺灣,恐怕是想像多于現實,描繪大于探究吧。連臺灣人都會疑問,這是我們的那個臺灣麽?那麽,什麽是真實的臺灣?臺灣人眼中的臺灣,和我們的有什麽不同?請讓臺灣人來告訴你。

  十個臺灣人,十段講述:



鏡面底下的複雜內心

  文_張鐵志

  這幾年,我經常來往海峽兩岸,也每天在Twitter和微博上與朋友們交流,我看到大陸朋友們對臺灣瞭解的强烈欲望,也認識到他們對臺灣的刻板印象,不論好的還是壞的。

  許多大陸朋友對臺灣政治充滿熱情,但這些熱情主要是對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這些領導人物的愛恨情仇。此外,一種典型的論述是臺灣政治證明了民主的混亂與惡質,另一些人却認爲臺灣民主都是美好而光明的,且是不應該被批評的。

  許多大陸朋友喜愛臺灣展現出來的文化韵味,他們眼中的臺灣遺留了不少傳統文化的底蘊或者民國時期的風采。不少人都在談論臺灣人民如何有禮,或者出租車師傅多麽有文化又讓人信賴(如東西掉在出租車上會被司機送回旅館)。我常常聽到這些贊美都不好意思地懷疑起來,他講的是我熟悉的臺灣嗎?

  許多大陸朋友對日月潭、阿里山充滿感情,因爲那是他們從小所知道的寶島景點,現在則有不少人愛上永康街或者誠品書店的小資情調。

  許多大陸朋友深愛臺灣音樂,不論是民歌或是周杰倫;對喜歡獨立音樂的文藝青年來說,是小清新樂風如陳綺貞、張懸、蘇打綠。

  我想,這些情感與觀點除了真的是他們對臺灣的看法,也反映出他們對大陸的種種焦慮與期待。臺灣不過是面鏡子。

  臺灣當然不僅僅是這些片面的印象。除了作爲一面大陸的鏡子,在那看似清澄的鏡面底下,臺灣這個小小的美麗之島還有更多複雜與幽微之處,也有許多非常豐富的多樣元素。例如四百年來的殖民史讓它混雜了不同的文化。只是,不論是政治還是文化上的豐富性,都是在過去三十年迅速開展的。三十年以前,我們也是被壓縮在一個黑暗的瓶罐中,除了可以賺錢,市民社會是被徹底壓抑的,文化想像是被徹底扼殺的,多元價值是被徹底封閉的。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才看見開放的微亮曙光;到了八十年代,人們開始衝撞體制,推動社會力的釋放與政治轉型,解放文化上的多元實踐。

  到了九十年代以後,公民社會逐漸成熟,民主政治漸趨穩定。民主化不只帶來政治空間的開放或者公民權利的確立,也刺激了社會價值的轉變。我們開始重視環境保護,注重生活質量,而不只是如過去般盲目地追求經濟成長,讓GDP的抽象數字成爲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

  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可否認地,我們也是一路跌跌撞撞。

  例如政治上,臺灣也出現金權政治與嚴重腐敗,也經歷族群政治的激烈對抗以及政治人物互動規範的欠缺。到現在爲止,臺灣民主的質量還有許多問題,但起碼,透過公開的討論,以及各種公民行動,這些問題有得到改進的可能。

  或者,政府還是常常在許多層面上抱著傳統的發展主義,試圖對抗人民已經轉變的新價值,所以會有資深作家張曉風爲臺北市的濕地下跪請命、上百名文化界人士反對在中部濕地蓋一座石化巨獸的聯署抗議。

  此外,相對于大陸這十年的崛起,臺灣普遍出現焦慮症:我們看到北京上海發展如此之快,建築如此之光鮮亮麗,臺灣原本自以爲走在現代化的前面,却發現自己好像落後了。

  但焦慮之外,也有許多人强調“慢”的美好與細緻。我們在慢慢地經營生活,慢慢地累積文化,慢慢地形成民衆對公共政策的共識。

  我們應該要追求的是百花齊放,是讓各種聲音與力量去發展,然後學習這些力量如何彼此協調、合作。

  當然,我們還在學習著如何一步步踏實地前進。也歡迎諸位與我們彼此砥礪,彼此學習,一起往前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