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深圳30年大逃港實錄

http://www.CRNTT.com   2010-12-08 12:15:25  


 
  葉小明是1962年逃到香港的,當時他還只有11歲。5月的一個深夜,母親背著他,隨著逃港的人群,扒開鐵絲網,由沙頭角向香港新界方向逃去。

  但當晚深圳突降暴雨,數千名逃港者身處的山間,正是山洪下洩的必經之路,在狂流急浪之中,僅有200餘人僥幸脫險,其餘盡為洪水吞噬。

  葉的母親便是遇難者中的一個。在被洪水包圍的時候,這對母子發現了一棵大樹,母親先把兒子推到了樹上,然後再往樹上爬。由於樹上的人太多,有人擔心樹幹斷掉,便在這個女人的肩上蹬了一腳,她摔進了洪流中。

  兩天之後,水退了。僥幸逃生的兒子又回到這裡,尋找自己的母親。在離那棵大樹一裡多遠的地方,他找到了母親的遺體。她被卡在兩棵小樹之間,手指緊緊地摳住一截樹幹,樹幹上都被摳出了一個小洞。

  兒子含淚掩埋了母親,然後朝香港走去。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葉爭氣,“發誓在香港幹出一番事業來,一定要對得起死去的母親”。他從底層做起,奮鬥了數十年,如今已經是大型物業公司的老總,行業內數一數二的人物。

  “我們不是總在討論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經濟奇跡嗎?你聽那些專家分析這個指標、那個政策,他們懂得香港嗎?他們懂得什麼是真正的香港人嗎?”在採訪中,葉小明流著眼淚,這樣告訴陳秉安,“我告訴你,真正的香港奇跡,是我們這些人,是我們這些冒死上了梁山的人,用血、用眼淚創造出來的!”

  說得再多都是沒用的,把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辦法,不然人民只會用腳投票

  應該拿逃港者怎麼辦?這成為擺在中國領導人面前的一個難題。

  1962年,人民日報的一個記者受上級委派,來到深圳。他想搞清楚,這兒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個當時負責接待這個記者的當地官員向陳秉安回憶,他為這個記者辦理了一張過境耕作證,派一位會粵語的公安科長陪同,隨著逃港的群眾,前往香港九龍。

  當時,內地對香港進行醜化宣傳。官方發過一份文件,叫《人間地獄——香港》,其中是這樣描述的:

  一、香港是世界上最荒淫的城市二、香港黑社會橫行三、香港是最大的制毒販毒基地四、香港自殺者是世界上有數的……

  但這個記者在香港看到的,並非如此。他和逃港者聊天,對方哭著說:“我們也是黨員啊,對不起黨,對不起祖國,給社會主義丟了人,可我們實在沒辦法啊!”

  他第一次弄明白了,香港人並非像宣傳的那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的生活,比內地高出了許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在內地還吃不飽飯的時候,香港居民已經用上了電視機、洗衣機。

  回到深圳後,這個記者有一個多星期的時間閉門不出。他先後寫了4篇內參,把自己看到和認識到的情況向中央報告,希望執政者能從大逃亡中“吸取教訓,反思歷史,調整政策”。

  半年以後,原本鐵板一塊的政策,開始有所鬆動。據說,有國家領導人指示,對逃港者放寬不究,並且禁止邊防部隊向逃港者開槍。與此同時,內地開始通過香港購買糧食,饑荒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但這樣的政策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此後的十餘年裡,依然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逃港浪潮,各級政府對此似乎也束手無策。

  1978年,習仲勛主政廣東後,經過大量的走訪,親身感受到了當地居民對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他意識到,光靠嚴防死守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必須另辟蹊徑。

  隨後,廣東省委主要負責人向中央提出了在深圳設立經濟特區的想法。很快,他們便迎來了複出不久的鄧小平。

  據說,在他們忐忑不安地匯報了逃港情況後,鄧小平卻出奇地沉默。他連吸了幾根煙,平靜地對大家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產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決逃港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