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求解住房僵局,中央想好對策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10-01-27 14:23:26  


 
  “此外,房地產泡沫將明顯地抑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他進一步談到,我國的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收益可能達15%,但是企業還是不願意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炒房等投機性行為,收益會更高,而且風險會更低。只要房地產暴利持續存在,社會資金、人才及其他資源,都會很自然地偏好於房地產,也不必辛苦地搞自主創新。

  而在曹建海的眼中,高房價的危害,使得房地產業不僅不能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而且將成為中國經濟復興的最大障礙。

  首先,高房價損害了居民消費福利。在高房價下,出現了一些人住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的局面,影響了一些城市年輕人的創業熱情;在高房價下,工人的工資即使上漲,也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義。高房價的暴利機制,嚴重打壓了普通居民的收入增長空間。由於收入分配嚴重分化,絕大多數居民雖有消費的欲望,但根本沒有可支付的消費能力。中央寄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也變成了海市蜃樓。而由於國內消費被高度壓制和阻塞,大規模投資推動下的產能過剩問題會更加突出,或將在不久的將來深層危及中國的銀行體系安全,引起金融和經濟體系的大危機。

  其次,高房價成為中國城市化的最大障礙。絕大多數新進入城市者陷入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的窘境,整個社會財富呈現向土地房產集中的局面,加速了社會階層的分化。中國的人口中大頭是農民,目前我國統計的城鎮人口在43%左右,但如果剔除根本沒有能力在城市置業甚至租房的農民工,實際城市化率只有28%。在城裡絕大多數人都望而生畏的高房價面前,農民對於住房,甚至連想象都不可能。而房地產業的畸形發展將會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

  再有,高房價必將危及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高房價推動的高收入勢必推動商品價格的虛高,將使製造業失去國際競爭力。即使世界經濟復甦,中國產品的出口也將失去擴張的機會。

  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黃衛平教授說過的一段話更加直接——在這個世界上凡是靠房地產拉動的國家,結果沒有不是崩盤的。美國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結局是崩盤,日本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結局是崩盤;大概除了德國,凡是這個地球上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的國家結局都是崩盤,尤其當房地產和金融緊密結合成為一種金融衍生工具時,不崩盤那簡直就不是經濟。

  只有開發商該挨板子嗎?

  房價高企,作為房屋建設者和銷售者的開發商自然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的確,當房價已不再由市場經濟中供求關係決定價格這一基本規律決定時,作為價格制定者的開發商,對房價的飈升難辭其咎。

  儘管他們一再強調房地產業並非暴利行業,房價上漲不能怪罪他們,同時還辯解不能簡單地從成本利潤測算出發來指責房價“虛高”,並拿出經濟學中的“級差地租”來解釋價高的理由,但一個簡單的現象即令他們所有的說辭都顯得蒼白無力:為何一個早已建好並已部分出售的樓盤,當附近出現一個價格更高的樓盤時,便會立即跟風漲價?

  那麼,是否只有開發商該挨板子呢?恐怕未必!

  開發商雖然無情,但追逐利益是商人“天經地義”的終極目標,似乎可以理解。更令人費解的是,每當與房地產相關的政策一有風吹草動,某些人士便誇大其辭,直呼“救命”,大有救自己就等於救中國經濟的大義凜然之勢。另一方面,一些官員和所謂的研究人士則大肆鼓吹房地產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重要性,或表示“當前中國樓市是否存在泡沫尚難定論”、或放言“百姓望房興嘆只是真實的謊言”。無論是出於好意還是別有用心,其為房地產幫腔的味道極濃。

  原因何在?且看一例:2009年北京GDP達11346億元,這其中,樓市總成交值約為GDP的62.6%。再者,在全市2026.8億元的財政收入中,通過招拍掛方式成交的土地金額達928億元,占北京市財政收入比重達到45.9%,拍地收入約占GDP的8%。

  不難理解,當地方政府的稅收甚至自己支配的預算外收入很大一部分得依靠出讓土地和向房地產徵收稅金來支撐時,地方政府豈能輕易放棄?

  對此,曹建海直言,目前中國經濟尋求的是一條“高房價”的增長路徑。根源就在於房地產業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既得利益鏈條。無論是開發商還是地方政府都能從中獲益。在一些地方,“土地財政”已經和稅收收入相當,真正的受害者是老百姓。

  “而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獲取暴利的虛假經濟繁榮,使得許多主政者痴迷於高房價導致的房地產投資高增長從而快速拉動經濟增長的夢想,這就是為什麼房價一次次飈升卻難見有效抑制措施的原因。”他表示。

  另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是,長期以來作為國家經濟支柱的國企有的也開始“不務正業”。自從2009年6月中化旗下的中化方興以40.6億元的天價拿下廣渠路15號地塊後,國企背景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紛紛加入搶地陣營。

  統計顯示,當前國資委分管的129家央企中,超過70%的企業涉足房地產業。其中,多達80餘家的央企,在輔業中都含房地產或正準備進軍房地產業。據中國指數研究院近日公布的數據,2009年總價和單價“地王”前10名中,國企各占8席。即使國資委曾經定下“對中途進入房地產的央企進行業務剝離重組”的死命令,央企躋身房地產領域並“哄搶”地皮之勢也未見收斂跡象。

  業界在對於國企介入房地產業表示擔憂的同時,也不禁生疑:在全球和中國經濟都因金融危機而艱難前行的時候,國企拿地的資金究竟從何而來?眾所周知,國家4萬億的刺激資金大多投向了國企,從銀行獲得信貸資金時,國企也占盡了先機。難道這些用來“保增長、惠民生、調結構”的錢並未進入它們本應進入的領域,偏離了它們本應發揮的功能?相關部門是否真正履行了監督責任?

  “現實的情況是以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為借口,房地產業迅速大規模地轉移了社會財富,為地方政府和官員、開發商營造了一個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滾滾財源。在房地產開發業為核心的利益機制下,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炒樓機構和個人,甚至商業銀行,形成了極度強勢的壟斷房屋流通環節的利益鏈。”曹建海表示。

  誰當解鈴人?

  那麼該如何改變此種狀況呢?多位受訪專家的意見是,關鍵還得依靠政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