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中評智庫:高孔廉論兩岸分工合作創經貿榮景 | |
http://www.CRNTT.com 2022-07-26 00:16:17 |
二、環境變遷 回顧這幾年來,經貿環境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保護主義興起,2017年美國特朗普總統退出TPP,2018年展開對中國的貿易戰,加徵關稅,同時又祭出科技戰,導致部分台商,甚至陸企轉移陣地,但東南亞國家基礎建設不完善,產業鏈不完整,工人素質尚有距離,結果是仍靠大陸原物料及零組件,僅在東南亞做最後組裝產地。 其次是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大陸及部分國家採取封城管制措施,導致供應鏈中斷,於是企業經營紛紛將原來的全球分工長鏈式生產,改變為短鏈式在地化。而疫情連帶造成物流的阻礙,因而缺櫃、缺船、塞港,甚至改海運為空運,造成運輸成本大增,促成物價上漲。今年三、四月中國大陸吉林、上海、廣州等地又封城,其影響更大,不僅供應鏈斷鏈,由於上海港是全球最大的貨櫃吞吐港,更影響全球供應鏈;而人民的生活食衣住行亦受極大衝擊。 第三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2022年初生效,包括東協十國及中日韓澳紐五國,形成10+5的自貿協定,這對於漏網之魚的台灣來說,部分傳產受到關稅歧視的影響,包括機械業、石化業、紡織業等,出口這15國均須負擔關稅,降低了產品價格的競爭力,台灣部分業者前些年預見此結果,展開布局東南亞,對於台灣的就業、投資、稅收均造成影響。 第四是2020年2月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雖然距台遙遠,但其對原物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衝擊全球,通貨膨脹不可避免,美國的通膨率已近8%,台灣由於政策壓抑,三月仍達到3.27%,人為壓制,最終仍是全體納稅人負擔。特別是台灣廢核電、減燃煤、風電及太陽能又不足,幾乎全靠天然氣發電,天然氣價格又因俄烏戰爭大漲。電價不漲是全民負擔,替出口商輸血外銷。台灣又盲目跟著美國制裁,停購俄羅斯的天然氣,轉購價格不菲。去年中國大陸的通膨率是0.9%,但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上漲8.1%,顯示將來通膨率應該上升。 第五是2021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了減緩氣候暖化帶來極端氣候,要求各國碳中和,並以零碳為目標,中國力拼2030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並成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去年即已無預警實施“能耗雙控”,不僅管總量還要管單位產值的消耗,部分台商已被要求“開三停四”,對於生產活動影響重大。減碳的成本最終還是反映在成本,必然提升物價。台灣也設定2050年碳中和,“國發會”今年3月底公布淨零排放路徑圖。工商業界雖努力朝碳中和努力,但更擔心電力不足,其實許多國家及學者均改變態度,認為安全的核能也是綠能,沒有減排的問題,值得決策者深思。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