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抓住中國重構戰略石油儲備的時間之窗

http://www.CRNTT.com   2014-11-10 09:16:58  


 
  文章認為,未來中國原油進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將來自中長線角度的戰略儲備需求。經過11年的推進,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四個基地如今已悉數建成投入運行,全部儲備能力為1.03億桶;第二期儲備基地正在建設中,計劃儲備能力為2.32億桶,到2020年第三期儲備基地建成,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總容量將達到5.03億桶,到那時,中國戰略石油儲備能力將提高到90天,2030年提高到120天。

  眼下低迷的油價為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創造了千載難逢的“補倉期”,讓中國企業贏得了大步“走出去”的歷史機遇。據高盛的估算,要實現預算收支平衡,俄羅斯政府需要油價高達每桶104美元,伊朗需要每桶139美元,沙特需要每桶85美元。在眼下的低油價下,中國企業可趁機加大海外石油產業鏈中的上游投資力度,進一步拓寬未來向國內提供戰略石油儲備的基地平台,消除原油供應的不確定風險。與此同時,利用油價下降的“窗口期”,我們應及時啟動原油進口管理體制的改革步伐,適度授予民營企業的進口資質與權利,創新戰略石油儲備的主體結構,構建起國家、企業和社會多層次的石油儲備體系。

  中國目前石油進口總量的50.1%來自中東地區,30.2%來自非洲國家,而這些國家和地區存在著恐怖襲擊、政治動蕩等諸多地緣政治風險,從這些地區進口的原油都須經過發生了全球60%海盜襲擊案的馬六甲海峽。如果恐怖分子採用自殺性方式,攻擊一艘裝滿幾十萬噸原油的油船,可使馬六甲海峽關閉一年以上。此外,美國將馬六甲海峽看成是必須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印度在馬六甲海峽西部入口處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部署了海軍把守等。因此,為了分散石油運輸風險,中國應該借國際油價下跌增大商業話語權的良好機遇,加大和拓展與俄羅斯、中亞與東南亞國家以及加拿大等石油出口國的談判與合作,在逐步降低對中東國家油源過度依賴的同時,加快推進中哈、中俄、中土和中緬等油氣運輸管道的建設,開辟多元化的石油進口通道。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