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改變金融調控方式 減少金融抑制

http://www.CRNTT.com   2014-04-02 09:01:19  


 
  在實際融資成本高達10%~20%的背景下,很多原本可以盈利的企業淪為虧損或掙扎在生存邊緣,結果越來越多的企業被迫關門並用有限的資金放起了“高利貸”,很多商業銀行也做起了變相“高利貸”生意,影子銀行迅速膨脹,越來越多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

  對此,主管部門並未從高利率和高利貸壓垮實業的本質上去解決問題,而是從資金空轉的現象出發,企圖緊縮銀根,迫使商業銀行降低杠杆,並一廂情願地通過這種方式讓空轉的資金回到實體經濟。然而,按著貨幣流動的規律,“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幹”,首先中小銀行、民營企業資金幹枯,受傷最深;其次,地產和產能過剩行業都有硬資產抵押,資金可得性最強,而創業企業、民營企業、科技企業較多軟資產,資金可得性差;最後是更多實體破產、更多資金從實業流向高利貸……顯然,通過抽緊銀根不但不能“調結構”、不能“把資金逼回到實體經濟”,反而還進一步加強資金逆向流動,起到相反的效果。

  (三)抬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利率市場化改革南轅北轍

  全球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歷史告訴我們:選擇寬鬆貨幣環境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實際利率必然下行;選擇緊縮背景搞利率市場化,實際利率一定上行。中國央行這幾年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本身雖然沒有錯,但是由於搭配了緊縮的貨幣環境,結果造成實際利率不斷上行,形成嚴重的緊縮效應。

  關於利率市場化和貨幣供給市場化的關係,很容易讓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場爭論:“到底是先從市場體制改革入手,還是從價格改革入手。”顯然,回避體制改革,在供給嚴格控制的背景下搞價格市場化改革,所謂價格市場化也難免事與願違。所以,為了使利率市場化改革不至於背離其最終目的,必須從改變貨幣供給機制入手。

  改變金融調控方式的相關建議

  文章指出,儘管中國M2總量超過100萬億,但其中不僅有近30萬億被凍結,還有20多萬億在地產和高利貸(影子銀行)空轉,結果造成實體經濟資金嚴重不足。而對於這種金融抑製造成的投資下滑,必須從改變金融調控方式、減少金融抑制入手,盡快採取行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