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折衝尊俎間 G20將向哪個方向演進

http://www.CRNTT.com   2010-11-11 07:43:00  


 
  共和黨贏得了美國中期選舉後,白宮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空間將顯著縮小,即將成為眾議院議長的俄亥俄州共和黨眾議員博納高調承諾,將就削減政府開支每周投票一次。部分極端分子甚至宣稱,為了壓奧巴馬在削減政府開支上讓步,不排除重演1995年共和黨拒絕提高國債上限導致聯邦政府關門局面的可能。財政整頓在短期內通常抑制經濟增長,假如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成功逼迫奧巴馬削減政府開支,那在未來兩年內,奧巴馬都需要承受整頓財政抑制經濟增長的副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考慮聯儲決策者們已認識到未來兩年美國刺激經濟將不得不更加倚重貨幣政策,為了避免輸掉兩年後的總統大選,本來就因為經濟復甦乏力而在中期選舉中慘敗的奧巴馬也勢必只有更多地向貨幣政策尋找出路。

  事實上,第二輪定量寬鬆將給除美國之外幾乎所有國家帶來的衝擊,恰恰是美國想要的東西。現行國際金融體系下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成本、收益分擔不對稱的特征,又為他們實現這一目標創造了條件。“與一頭大象同睡在一張床上很不好受”——早在20世紀60年代,聯邦德國中央銀行行長埃明格爾便深有感觸地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蘭德爾.海寧也直言,美國常常以美元貶值手段強迫日本、德國被動參與國際貨幣合作並承受不對稱的影響;由於美國自身經濟規模大,因此美元貶值或升值對其本國的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影響不大,反而對其經濟夥伴國影響較大。更重要的是,在經濟政策合作博弈中,“先行優勢”意味著只要美國率先採取行動而歐洲、日本被動跟隨,美國就能靠犧牲跟隨者的利益來增加自身福利。由於從次貸危機發展而來的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源於美國,因此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美國的軟硬實力;特別是在這次危機中表現相對良好、國際經濟政治地位相對上升的中國等國家不僅集中於亞洲,而且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種族構成等方面均是美國的“異類”,美國無法不對實力對比的這種變化態勢感到不安,轉嫁危機衝擊、削弱競爭對手相對實力、遏制新興大國上升勢頭,相應也就成了美國追求的目標。

  效率與公平的兩難選擇,同樣妨礙著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機制。與八國集團相比,二十國集團所代表的人數和經濟規模要大很多,而且橫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類別,毫無疑問更加“公平”;問題是經濟形勢的變動常常要求各國決策者們迅速採取有力的行動,而過度追求表面上的“公平”或將損害管理全球經濟所必需的效率。從歐盟擴大後歷次反危機的表現來看,嚴重損害效率的“公平”,最終必然損害所有參與者的利益。問題由此湧現:二十國集團目前的成員數量是不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間達成了最優平衡呢?為了更好地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平衡,二十國集團內部需要建立怎樣的決策機制?這個集團與八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平台又該如何分工協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