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要開放,不要“圓明園式的開放”

http://www.CRNTT.com   2010-10-19 09:51:14  


圓明園遺跡
  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訊/“僅就圓明園本身而言,一點也不‘閉關鎖國’,可所有這些開放,卻都是為了皇帝,而非民眾,這樣的‘開放’,是一種與國家、民族利益根本脫節的、虛假的‘開放’。”學者陶短房在其文章《要開放,不要“圓明園式的開放”》中如是說,詳細內容如下: 

  10月16日是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今天的中國人,大多已將圓明園遺址當做警醒的標誌,國恥的象徵,將圓明園的毀滅和國家命運聯繫起來。

  然而,150年前的中國人卻並非如此,就在維克多.雨果奮筆疾書、痛斥其同胞野蠻行徑的同時,大清國的官民們卻似對這座園林的被毀相當默然。第一個向逃亡熱河的鹹豐皇帝上表要求勤王的封疆大吏袁甲三,和把“忠義血性”掛在嘴邊的曾國藩,在其奏疏公文、私函日記中,問到宮殿、陵寢、太廟,卻惟獨沒怎麼提到圓明園的劫難;在遙遠的浙江海寧濮院鎮,有個關心時事、憂國憂民的農村知識分子沈梓,在他無所不記的《避寇日記》裡,對可靠、不可靠傳聞記述詳盡,卻也幾乎沒提到圓明園。

  這並非純因為國人的麻木,而是因為在那個時代,中國人尚未樹立起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如果說,對“君父之憂”、“社稷之重”尚有些概念,那麼對殖民侵略、民族恥辱之類則處於蒙昧狀況。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圓明園既不是象徵社稷的太廟,也不是象徵政權的宮殿,而是神秘的夏宮,是皇帝休閑享樂的皇家私人園林,它的被焚毀,不過是皇家之恥,又與百姓何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