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中評月刊:兩岸文化定位差異與思考 | |
http://www.CRNTT.com 2024-02-04 00:03:36 |
(二)兩岸文字差異對兩岸文化差異的影響 兩岸文字最大的差異在於台灣一直沿用傳統的繁體字,島內稱之正體字;而大陸根據實際運用所需,經國務院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公佈,對部分繁體字、異體字規範簡化後,實行簡化字。除此之外,由於兩岸長期分離,各自形成不少詞同意異或意同詞異的詞彙;外語,尤其是英語翻譯後,形成與大陸音同詞異的新詞彙類。 對於第一種詞同意異的詞彙,最值得注意的是一類褒貶各異的詞彙。如“檢討”一詞在大陸是貶義詞,而在島內是中性詞,即“總結”。對於第二種意同詞異的詞彙,在科技用語以及英譯中的詞彙中最常見。據不完全統計,兩岸的科技用語,原有80%的為意同詞異的詞彙。現經30多年的彼此文化交流,已減少到僅20%左右。由此看來,兩岸文化交流,是減少兩岸文字差異的最佳途徑。 三、破解文化交流的思想障礙 眾所周知,兩岸文化交流對於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同胞之間情感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這些年隨著文化交流的不斷推進,在此領域滋生的種種思維障礙,潛移默化地阻礙了雙方交流進一步深入發展。 思維障礙之一:由於社會體制不同,兩岸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而這些差異是根本對立、無法克服的。 由於社會體制不同,以及陸、台各處特殊的歷史環境、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兩岸文化存在各種差異是客觀事實,誰也無法否認。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兩岸具有共同的5000多年的文化底蘊,擁有100多年歷受西方文化衝擊卻“摧而不毀”的共同命運。就憑著這兩點,我們就應該進行文化對話、文化交流,一起討論如何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 承認大陸和台灣之間現實文化狀況有差異,但沒有必要把這個問題看得過於嚴重。換一個角度來思維,這是正常的好現象。如果地球上全人類永遠都是一個樣子,一個調子,一個看法,那世界就由一個人構成算了。衹有不同意見的切磋才有火花,才有靈感,有刺激與反刺激才能進步。兩岸無論是在學理上的差異,還是社會生活上的差異,不過是百年來西方文化衝擊下所產生的變化。互相隔絕、各自堅持,這些不應該成為我們對話、交流的障礙。 曾任台灣“文化部長”的龍應台在一次記者會上說過這樣一番話,她認為自1895年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兩岸的差別就開始逐漸加大。而要消弭差別,需要“盡最大努力地讓可能對你有誤會、有敵意、有立場的對方認識真正的你”。她指出,中國大陸是一個強國,並且正在經歷著大國崛起。“強者要有強者的責任,第一個伸出手的永遠應該是強者”。敢講實話的龍應台所講的這些話闡明了一個道理:有差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明知道有差異,卻“鴕鳥埋首”,不承認或視而不見差異。而要促使兩岸文化交流深入發展,惟一可行的是強者始終要主動出擊,讓對方瞭解自己,並有責任向對方第一個伸出手來。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需要主動去做,需要進一步去細化、深化。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