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鄧聿文:如何解決“政策出不了中南海” 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4-06-19 10:14:44  


鄧聿文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訊/知名評論員鄧聿文今天撰文《如何解決“政策出不了中南海” 問題》表示,要走出“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困境,根本的是要調整當前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即要釐清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限與關係,將兩者關係建立在法治框架內,以法治權,分權制衡。此外,盡快啟動政治體制改革切實使權力運行在民主的軌道上。詳論如下::

  國務院前不久發出通知,部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這是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國務院對所作決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的第一次全面督查。這個部署的背後,反映的還是“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問題。

  根據媒體最近報道,李克強總理為政策落實不到位已經“拍了桌子”,多次強調要下力氣整治。該報道引述總理的話說,“我在基層調研時注意到,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為官不為’的現象,一些政府官員抱著‘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了事。”“說得難聽一點,這不就是屍位素餐嗎?” 事實上,這種情況不僅存在地方,中央各部門對國務院的決策也是在“陽奉陰違”。李克強就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問部長們,“國務院的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了沒有?你們各自的責任履行了沒有?”“各位,你們要‘守土有責’啊!”

  “政策出不了中南海”是中國政治的頑疾。改革開放以來,歷任總理都為此拍過桌子,但要解決起來,困難重重。原因何在?這背後又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中央與地方政治生態?

  客觀地說,政令不通並非始自今日,它和大一統的中國歷史一樣久遠。所以,單單用“官商勾結”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等來解釋是說不清的,與其說這是導致政令不暢的原因,不如講它本身就是政令不暢的一種表現形式更恰當。

  要深入反思政令不通的原因,必須與當前的轉型時期聯繫起來。也就是說,政令不通反映了當前中央與地方是一種不穩定的、非規範化的關係。因為不穩定、不規範,所以中央與地方才時時處於討價還價的博弈狀態。

  中國是一個集權制國家,理論上說,在集權制國家,地方政府實質上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因此不存在中央政令不通的問題,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嚴重。但中國的情況就特殊在,改革開放後,中央在很大程度上把發展經濟的任務交給了地方,致使地方利益坐大,成為一個有著相對獨立利益的主體,加上目前處於轉型時期,一切都處在變動和調整當中,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也就不是通過法制來確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而是試圖通過政策甚至談判來確定。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地方必定要討價還價,特別是當中央因財力問題想卸掉本該自己承擔的某些義務時,地方就更會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執行中央的政策。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