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管清友:中國經濟的第四次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12-05-31 08:24:53  


經濟學者 管清友(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訊/中國經濟學者管清友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稱,依照目前的觀察,城鎮化、社會政策、生產要素價格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可能是未來政府經濟工作的四個重點,而城鎮化則是最主要抓手。以下為全文:
 
  回顧歷史,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得益於在抓住外部三次重大機遇推行對外開放,並在國內推動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次機遇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歐美國家滯脹,經濟大調整,產業轉移。石油危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輪較長時期的滯脹,世界經濟重新洗牌,發達國家大量產業開始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此時打開了國門,開放國內市場,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積極融入到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憑借勞動力價格優勢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緊抓東亞產業轉移契機,在大力吸引外資的同時積極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中國經濟初步起飛。

  第二次機遇是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柏林墻倒塌,蘇東劇變,兩陣營對峙結束,全球統一市場形成,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開始。這一時期,中國設立海南經濟特區,開發上海浦東,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拉開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序幕。同年,中共十四大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內改革的力度更大,中國政府在應對經濟過熱的同時,進一步開發國內市場,啓動大規模的國有企業改革,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投資環境得到很好改善,外商直接投資活動日趨活躍。

  第三次機遇是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化的背景之下,中國的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加快,中國逐漸成為亞洲、歐美、非洲、拉丁美洲等許多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2001年加入WTO,對外貿易增長迅速,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借助這一契機,中國進一步根據國際貿易規則改革國內規則,全面融入國際市場,成為世界工廠,並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911事件後,由於反恐的需要,大國加強合作,歐美空前團結,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合作緊密,中國獲得了較為寬鬆的國際環境,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