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三字經》禁令只是個買賣

http://www.CRNTT.com   2011-01-03 10:16:04  


 
  ※規定的教材裡也有“糟粕”

  “規範課程”中充斥“糟粕”

  作為“規範課程”,《傳統文化》非常“講政治”,從這個意義上講,做一些删節,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第一册,起首《弟子規》、《小兒語》。《弟子規》的有些內容挺實用的,如“便溺回,輒淨手”,但有些內容就有爭議了,比如對父母的順從,以及“好人法則”等,“人有短、切莫揭,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至於《小兒語》,“手下奴僕,從容調理,他若有才,不服侍你”,不合時宜。第二册,起首《太公家教》、《治家格言》。《太公家教》爭議也很大,宣稱“忠臣無境外之交”、“賤莫與交”等。《治家格言》一句“為官心存君國”,就大大不合時宜。第三册,起首《三字經》、《幼學瓊林》。《三字經》裡知識很多,但找問題也很容易,“昔孟母,擇鄰處”,太不團結;“教不嚴,師之惰”,現在可不提倡“嚴教”。至於《幼學瓊林》,問題更是一大堆,“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車之女曰阿香。雲師系是豐隆,雪神乃是滕六”,迷信哇!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這不是和指導性文件背道而馳嘛

  “規範課程”裡能不能有“糟粕”呢?答案是否定的,那樣就違背了“文件精神”。1.回到《十六大報告》,“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落腳點是,“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前後還分別強調,“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2.再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關於傳統文化教育,目標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養,樹立良好社會風氣。”3.至於山東省《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施綱要》,第一條即申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黨的十六大報告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具有高尚愛國情操和不屈不撓奮鬥精神。”

  ※這樣的買賣為何長盛不衰

  歷史上的“讀經把戲”

  1925年,魯迅發表《十四年的“讀經”》,文章雖短,可視作“讀經”之爭的終結,也是預言。自從1912年蔡元培廢除小學堂讀經,短短14年,“讀經”的喧囂就一浪接一浪。當年9月,袁世凱大總統就發布了一道《通令國民尊崇倫常文》——道德文章,是“讀經”擁躉的最愛。1925年4月,身為教育總長的章士釗也主張“讀經”,於是有了魯迅這篇雄文:讀經不能救國,二十四史哪有什麼忠孝節義,道德文章等於搧自己嘴巴;“我看不見讀經之徒的良心怎樣,但我覺得他們大抵是聰明人,明知道讀經不足以救國的,也不希望人們都讀成他自己那樣的……‘讀經’不過是這一回耍把戲偶爾用到的工具。”“讀經”的效果沒有,但“把戲”常有,於是,歷史在“耍把戲”裡輪回,今夕何夕。

  “人窮則返本”?

  不可否認,有的人支持“詩經”,也是出於比較純粹的願望,比如傳承“國學”等。然而,在學者眼裡,所謂“國學”,也就是“國將不國之學”,有著特定的歷史內涵。今後,“國學”成為專家之學、不再走進千家萬戶,也沒什麼不好。再說了,傳統“文化”好歹是文化,別價值觀先行啊。還有的人,是在社會中遇到倫理、道德和人生價值的危機時,向傳統尋找答案,這也是《〈論語〉心得》火爆的原因,千言萬語匯成四個字——看開一點,至於功效如何,讀者自己回答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