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世局大變 台灣何去何從

http://www.CRNTT.com   2018-10-28 00:21:16  


 
  三、涉台的國際環境發展歷程

  以下,從三個角度分析相關涉台因素,國際體系發展、兩岸關係互動與不同時期的領導人思考與作為。

  1.兩蔣主政的時期(1949-1988)

  首先,在國際體系部分,在冷戰時期,美蘇核武對抗,台北與北京隸屬於不同集團陣營,雙方處於美蘇從屬下的對抗安全態勢。台灣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第一島鏈的不沈航空母艦,自然約制兩岸之間的往來,加上,台美之間於1953年在韓戰結束後,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形成美台軍事同盟關係。

  因此,第二、在兩岸間互動,居於體系對抗結構下,台北與北京不相往來,雙方抱持消滅對方、爭奪中國正統代表權之爭。

  第三、決策者思考方面,蔣中正思考一切以軍事反攻為主,制定“國光計劃”目標在於伺機反攻大陸。其後,蔣經國繼任,美國已經開始改變對中國的態度,1972年雙方簽訂“上海公報”,進行“關係正常化”。因此,軍事反攻已經無法成為選項,反而,台灣內部“政治民主化”開始醞釀,開始推動解嚴、終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擴大中央民意代表民選。

  2.李登輝主政時期(1988-2000)

  首先,在國際體系部分, 世局進入後冷戰時代,兩德統一之後,引發東歐自由化運動,導致前蘇聯解體之後,東西歐整合,美國單極主導多元力量興起。

  第二、在兩岸關係方面,李登輝開始主導新型兩岸關係發展,成立陸委會、海基會負責大陸事務,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與發佈“國家統一綱領”。開始展開制度化與中國大陸的交流與互動。

  第三、決策者思考方面,李登輝於1995年前往美國母校演講,在專題演講上多次提出“中華民國”用語,在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之前,台北基本上透過“經美制中”,游說華盛頓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空間,北京方面對台啟動三波飛彈演習,引發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南北巡弋台灣海峽,一定程度穩定情勢。1999年為了因應後續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上海和平論壇,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之間關係”,簡稱“兩國論”,從此被北京拒絕往來,認定是“台獨”同路人,也因此阻礙兩岸正常交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