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鄭振清:蔡英文能成布萊爾式的政黨領袖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9-08 00:22:19  


 
    民進黨“中間偏左”路線:背離與回歸

  整個1990年代,民進黨的支持者主要是本土工農階層和都市自由知識分子。民進黨帶有強烈的反國民黨威權統治情緒,並且將模糊的社會公平作為政黨路線。③不過,由於國民黨長期壟斷台灣的政治經濟資源,民進黨採取了訴諸“省籍—族群”的認同動員方式進行反抗鬥爭。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長期被壓制的台灣本土意識,在1990年代後期重大選舉中反彈,陳水扁等民進黨政客利用這種形勢,刻意宣揚“本土”對抗“外來”、“台灣認同”對抗“中國認同”的認同政治路線,擱置了注重社會公平的政治主張。④

  民進黨執政伊始,針對國民黨與大企業的“金權合流”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照顧中下階層利益的財經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但是,陳水扁執政八年間逐漸走向建立政商聯盟的老路,並且貪腐問題肆虐。這些問題不僅使民進黨與中小企業關係疏遠,也失去了很多基層社會運動團體的支持,實際上背離了早期“中間偏左”的路線(centre-left route)。⑤

  2008年民進黨敗選之後,黨內青壯派人士反思陳水扁的路線錯誤和貪腐弊端,要求改革民進黨。其中2009年羅文嘉推動“二次黨外”運動和周奕成籌組“第三社會黨”影響較大。羅文嘉認為需要第二次“黨外運動”以抗衡國民黨的一黨獨大;同時認為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而是代表著龐大的利益集團,因此民進黨應該站在受薪階級、傳統農工階級及白領階級的立場上說話,走“中間偏左”的進步路線。⑥2010年“五都選舉”期間,蔡英文與蘇貞昌雖然在黨內有競爭,但是民生議題都成為兩者選舉論述的主要內容,這正是民進黨“中間偏左”政治路線在選舉路線與動員中的反映。當時蘇貞昌、蔡英文都注重社會邊緣族群、弱勢群體、失業群體、脆弱中產階級等群體的利益要求,連續打出社會住宅、失業危機、貧富差距等民生議題牌,雖然最終在藍大綠小的台北市、新北市敗選,但穩固了綠營基本盤並爭取到部分中間選民的支持。五都選戰中民進黨“中間偏左”的路線基調也被複製到2012年1月的“總統大選”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