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兩岸關係如何才可合情理安排

http://www.CRNTT.com   2014-02-08 09:00:19  


  
  第二,認為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就曾多次表示:“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不需要再講台獨”。這種觀點的核心在於: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進程造成了兩岸關係的結構性改變,使台灣成為了具有“國家性”的政治實體甚至“主權獨立的國家”。② 

  長期以來,國民黨當局與台灣社會間一直處於緊張關係,社會民主化訴求不斷高漲,所謂“法統”對於其政權“合法性”的解釋力基本流失。為緩和這種緊張,李登輝執政後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台灣單方面放棄與大陸爭奪中國“正統”,不再視大陸為“叛亂團體”。“台獨”論者普遍認為兩岸因此發生“結構性改變”,在憲法法理上“一分為二”。③其後通過領導人直選與政黨輪替,台灣方面的“民主化”進程完成了對“中華民國”政權“合法性”的重新闡釋,不再依賴兩蔣時期的“法統”想像轉而依靠所謂的“人民主權”。④“人民主權”是政治學中普遍接受的概念,其問題在於“人民”的邊界被“台獨”論述所重新劃分,人為地將其限縮為兩千三百萬台灣住民,從而達到分裂國家的目的。 

  從法理上看,90年代以來的台灣七次“修憲”的法源都來自“一中憲法”的授權,台灣方面所堅持的“中華民國憲法”對於“人民、領土、主權”的認定並未發生改變。“蘇貞昌們”往往故意“忘記”這樣的法理規定性。無論兩蔣時代、解嚴後的李登輝、陳水扁時代,還是馬英九時代,台灣方面都在法制層面或是公開聲明中直接或間接地確認了“一個中國”。⑤國際法中,任何政府或政權都只可能被承認其自身所主張的部分,因此台灣方面的主張不可能推導出“台灣已經獨立”的結論。而從深層結構來看,在兩岸政治對立尚未結束的狀態下,台灣方面的“民主化”實際上是地區性的政治遊戲規則改變,改變不了兩岸之間的人民和領土關係。因此,台灣地區公權力部門與領導人的選舉產生同樣基於一中框架,這一點作為客觀事實不因台灣內部某些政治人物提出的“台獨”論述而改變。 

  綜言之,在台灣,受到國際和兩岸政治現實的限制,以及90年代以來錯誤的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島內有些人既難以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的中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也難以放棄“中華民國”(或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立場。⑥在此情況下,台灣方面的政治論述往往會將抽象政治符號與具體概念混為一談,曲解“一中原則”。島內有輿論就認為,為了兩岸的和平發展,大陸方面就應當承認並接受“中華民國”;而“一個中國”則應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之外的“第三國”。(1) 
 
  在中國人的話語系統裡,政權意義上的“國”、政治符號中的“國”與主權國家意義上的“國”往往曖昧不明,這就造成了語義上的陷阱。各方往往沒有明確政權、國號與國家之間的差異。海峽兩岸不是國與國,“一個中國”更不是“第三國”,各方不應被表面的“國號”之爭所迷惑。兩岸關係的實際是雙方為同一國家境內兩個大小勢力懸殊的對立政權,雙方在政治上競爭的標的物,對內是中央政府之爭,對外是誰擁有中國代表權之爭。在海峽兩岸之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是不同時空背景下兩個時而敵對、時而對立、時而對話、時而合作、時而競爭的政權各自主張的政治符號。在歷史進程中,“中國統一”概念的時代內涵雖然有所不同,但雙方競爭的政治實質並非“領土、人民和主權問題”,而是如何實現“國家政權統一”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