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有競爭力的農業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14-01-18 10:49:41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經濟獲得了長足進步,農產品產量增速遠遠超過人口增長速度。今後的任務是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條件下,提高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整體競爭力,使中國能夠以“總量確保、結構可調”的格局,實現開放型的國內農產品市場供需均衡,讓農業繼續為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提供強大支撐。

  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有賴於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文章表示,農業現代化帶來農產品價格相對降低,會產生國民實際收入提高的明顯效應,並對國民擇業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增強國民創新活力。研究表明,食品價格相對越低(恩格爾系數越低),國民在擇業時越會受到興趣偏好的支配,增大職業崗位創新的概率。當職業崗位不被當作“飯碗”,而被看作實現人生追求的平台時,人們在擇業時的膽子就大,全社會人力資本水平提高就有了動力。一個社會有了這樣的內在要素,才可能成為創新型社會。

  中國國民的平均消費傾向顯著低於發達國家,致使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長期難以改變。導致這一模式的因素之一是恩格爾系數過高對家庭財務預算的影響:當人們對未來的食品保障充滿憂慮時,會以高儲蓄作為降低不確定性的應對手段。基本食材價格相對低廉還可減輕政府以食品援助窮人的財政負擔,同時增加優化家庭財務預算的正向調節因素。美國的食材價格相對低廉,政府有能力給約1/7的家庭發放食物券,這無疑對美國家庭的財務預算有著極大影響,能夠使美國國民的實際福利與經濟增長相適應。

  提高農業競爭力,使中國農民在整體上由兼業小農轉變為職業大農,會讓農民成為中產階級,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分割問題,從而實現城鄉一體化。小農兼業雖然可以提高收入,但社會經濟效率不高。如果農民保持小農狀態,在競爭規律的作用下,無論怎樣調整經濟結構,其收入也不會趕上城市居民。依靠農產品的政府提價與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絕不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長久之計。只有讓農民與農業經濟充分捲入世界分工體系,才是農民富裕、農村繁榮的可靠基礎。

  提高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對於保持主要立足於國內供應的重要農產品的市場均衡,確保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人口大國,如果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穀物過度依賴國際市場,會放大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傳導效應,加劇國內價格水平的不穩定。如果農產品價格波動過度,即使有國家儲備來調節,也會造成財政負擔,不利於國民經濟整體協調穩定發展。如果重要農產品依賴國際市場,即使供應國不明顯使用“制裁”武器,其某種“不配合”的策略就足以給中國經濟穩定帶來困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