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 |
洞悉全球經濟危機的真相 | |
http://www.CRNTT.com 2012-10-20 09:27:16 |
(二)擴張貨幣政策對經濟的扭曲 所謂擴張貨幣政策就是通過增加貨幣供應以刺激經濟增長,干預經濟中的自然供求關係。通俗地說就是“印鈔刺激經濟”或者人們調侃的“直升機撒錢”。 跟金本位貨幣不同,法定貨幣本身並沒有價值,它只是法律賦予的價值符號,央行可以接近零成本地增加供應。恒定不擴張的貨幣在商品交換中,充當的只是媒介職能,交換是勞動與勞動之間的對等交換,但是擴張貨幣政策違背了這一自然原則,變成了幾乎不用勞動的增發鈔票與真實的勞動之間進行的不對等交換,從而製造了沒有真實生產供給為基礎的額外需求,拉動了社會資源的系統性錯配。 首先我們分析央行增發貨幣在經濟體的滲透過程。引用貨幣方程式MV=PT,該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其中M表示一定時期流通中貨幣的平均數量,V表示一定時期單位貨幣的平均周轉次數即貨幣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加權平均數,T表示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數量。方程式中V正常由社會制度和習慣等因素決定,長期內比較穩定,可視為常數,如果商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量保持穩定,那麼流通中增加多少比例的貨幣,最終就會體現出商品和服務平均價格的同等上漲。 舉個簡化的例子:假設一個經濟體的貨幣總量為100萬元,每個月周轉一次,該經濟體每個月生產和交易的商品服務總量為1萬個單位,每單位平均價格100元。現在該經濟體的貨幣總量增加了20萬元,如果這20萬元的新增貨幣是瞬間分配到整個經濟體,並且是對原有100萬元持幣人的平均分配(均勻性),即原來每持有1元貨幣的,現在都變成了1.2元,那麼結果會是每單位商品服務的價格也很快變成了120元(即每1元錢購買力變成原來的83.3%),因為社會供給的產能沒變,商品總量沒變,只是交換媒介多了,商品價格自然相應地上漲。這有點類似於股票送紅股的除權效益,假設某家上市公司分紅方案是10送2股紅股,由於該公司的整體價值並沒有因送股發生變化,那麼送完之後,每股所代表的價值就變成原來的83.3%(10/12),在成熟、全流通的市場下(不考慮短期炒作因素),一般除權後每股價格就會大致相應下跌16.7%,這送股多出來的股數,也就相當於多印出來的鈔票(每1元鈔票所代表的價值就變成原來的83.3%)。 上市公司送紅股就是一種均勻瞬間地分配到位,每股所代表的價值也就相應地迅速變化。因此上市公司送紅股,其實就是一種數字遊戲,它並沒有分配給投資者任何財富。相似地,如果新增貨幣是均勻且瞬間地分配到原有持幣人的話,那麼它亦不產生任何影響。 如果是這種情形,政府自然不會有增發貨幣的衝動。關鍵在於上述例子中的兩個假設因素。一、均勻性,二、瞬間性(瞬間到位)。而在現實當中,增發貨幣的分配(或稱“滲透”)過程必定是非均勻的,而且是逐步滲透(非瞬間)的過程,這種逐步滲透過程對應著物價上漲相對於新增貨幣投放是逐步和滯後的過程。正是增發貨幣分配的“非均勻性”和“非瞬間性”這兩個特性,決定了擴張貨幣政策可以起到一種非常類似於毒品的刺激經濟的作用。其過程是這樣的: 增量貨幣一般通過兩個途徑投入市場,一種是購買國債或機構債等,即直接印鈔給政府或機構部門使用,如美英歐日等經濟體所謂的量化寬鬆即是;二是通過各種貨幣工具注入到金融機構中,增加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不管通過什麼途徑注入到經濟中,這多印出來的錢都會憑空產生額外的需求,由於剛投放到經濟體中的貨幣尚未影響物價,因此,它在投放初期,具有跟投放前等量貨幣相當的購買力,這樣投資需求、消費需求暫時增加了,而企業為滿足這些沒有供給支撐的扭曲需求而增擴了產能,經濟就顯得“繁榮”起來。當增量貨幣完全滲透到經濟體中,對物價的影響到位和貨幣購買力稀釋以後,扭曲的需求就消失,那麼之前為滿足這些扭曲需求而錯誤增擴的產能就過剩了,即憑空產生的扭曲需求對應著的是資源錯配的產能,整個經濟體就逐步成為扭曲供求關係下扭曲的經濟結構。假定扭曲需求消失之後不再做任何刺激,那麼這些錯配的產能就會開始清算,企業破產,人員失業,為增擴產能而借貸的款項也無法償還,銀行壞賬攀升,經濟自然開始反向收縮,社會痛苦指數攀升。而要想維持扭曲需求不消失,只有依賴外力持續地刺激。這就是為什麼貨幣不擴張,經濟就痛苦的真正原因。因此,在現實當中我們看到的就是,全球各大經濟體的貨幣刺激幾乎就沒有停止過。 有人會質疑說,增量貨幣拉動了產能擴張,社會供給總量增加,因此可以抑制物價上漲。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首先,這些擴張的產能集中在被刺激的部分行業,它們不是滿足市場的自然需求,不是有效供給,而是滿足受刺激產生的階段性扭曲需求,其次,貨幣刺激並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如果資源沒有錯配到滿足這些扭曲需求上面,那麼這些資源將會被用來生產滿足市場真正需要的商品上面來(即滿足了自然需求),社會有效供給總量才會真正增加。因此,這些擴張的錯配產能對於控制社會真實的物價水平不但沒有幫助,反而因其對有效供給的擠出效益而產生負面作用。社會平均物價之所以沒有跟貨幣增量同比例上漲,最核心的因素是因科技、管理和市場機制不斷進步推動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使得總體商品增長部分抵消了貨幣增長,從而抑制了物價的上漲。 論述擴張貨幣對經濟的扭曲,這裡應該提一下經濟大師弗裡德曼的貨幣理論,他認為應將貨幣供應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並制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的數量法則,使貨幣增長率同預期的經濟增長率保持一致。弗裡德曼是反對政府干預經濟的,但卻沒有認識到擴張貨幣本身也是最大的干預因素之一。既使貨幣增長率同經濟增長率保持一致,表現為物價穩定(即商品供應增長抵消了貨幣增長),卻不會改變擴張貨幣會憑空產生無自我持續性的額外需求並造成資源錯配這一內在扭曲。健康的經濟,貨幣總量應當是基本不變的,法定貨幣只能充當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等最基本的職能,不能成為調節經濟(實際是干預經濟)的政策工具。有人會質疑若商品總量不斷增長而貨幣總量不變,會造成單位貨幣購買力越來越大,最終無法度量微小價值的商品而影響其交換媒介職能,這個問題用後面第五節“拯救出路”中提到的貨幣倒發機制就可以輕鬆解決。 在擴張貨幣干預造成的資源錯配中,根據一國增發貨幣的使用渠道和經濟增長模式而有所區別,一般錯配在房產、淨出口、消費或基建產能上。房產因其對衝通脹、按揭杠杆放大和耐儲存等特點,往往是錯配產能中比較突出的。因匯率干預而進行的擴張貨幣中,對應的就是持續淨出口的錯配產能,而對於持續淨進口的透支國來說,則是過多地錯配在消費服務產能上。在基建上,為了支撐扭曲需求規模,亦會通過增量貨幣的貸款上馬很多低效的基建工程,為滿足這些工程的錯配產能亦是一種無效供給。 關於擴張貨幣干預的傳染性。匯率干預是貨幣干預中的一種,現在所有國家都是扭曲供求關係下的經濟結構,在經濟全球化下,如果某國實行匯率干預,刻意貶低其勞動價值以增強其價格競爭力,也會引發另一國同樣的反應,否則會加大該國錯配產能清算的風險,所以我們也經常看到各國競相印鈔貶值貨幣的競賽。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