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莫言獲獎是容納中國還是擁抱世界? | |
http://www.CRNTT.com 2012-10-15 14:33:36 |
問題還在於莫言雖然在體制之內,但他在文學中所體現出的思想,已然遠遠超出了體制所能提供的角色扮演。當然,我們回顧1949年之後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也可以發現,1980年以前由於極左思潮的泛濫,文學界幾乎可以說是萬馬齊喑。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也就是所謂文學上新時期的“黃金30年”,尤其是前10年,那是一個思想空前解放,青年創作熱情極度高漲的狂歡時代,只是在眾所周知的事件之後,青年人的政治、哲學思想與文學熱情才逐漸轉到了經濟訴求之上。莫言的創作歷程,也可以說是這個思想解放並又受到壓抑的時代的縮影。 莫言的創作正好起步於1980年代的文學狂歡,像我非常喜歡的《透明的紅蘿蔔》和《紅高梁家族》都是此一時期的作品,後者還被翻拍成獲得國際大獎的電影。以後者為例,雖然描寫了抗戰這一傳統的“主旋律”,卻從中看不到傳統對政治因素的介入的強調。他所展現的只是最基本的,卻為人類所共有的簡單直接的愛恨情仇與生死鬥爭。用作者自己的話,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一輩子都沒弄清人與政治、人與社會、人與戰爭的關係,雖然他在戰爭的巨輪上飛速旋轉著,雖然他的人性的光芒總是衝破冰冷的鐵甲放射出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雖然翻拍的電影在國際上多次獲獎,但在當時的中國國內,卻有不少人批評莫言的小說沒有突出的“政治思想”,只是展現出了當時中國人的野蠻落後的物質與精神面貌。難能可貴的是,莫言卻一直不為所動,即使在1990年代之後文學走向低谷,他還是以不溫不火卻持之以恒的一貫態度,繼續自己的創作之旅。 這種一以貫之的思想與創作態度,還可以從他去年獲得中國文學的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巨作《蛙》中看到。在此部小說中,他通過一位鄉村產科醫生這樣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觀照幾十年來中國人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而且對於與現實頗為相關的“計劃生育”政策,他也是從最基本的人文關懷的角度來加以觀照。這和他在《紅高梁家族》中以同樣的方式,來書寫抗戰這個題材是一以貫之的。在這種意義上來講,他是中國鄉土的,也是普世價值的體現;他的個人在形式上是體制內的代表,在作品內容上卻游離於此一體制之外,代表了人性中最普遍的情感關懷。他的這一作品竟然能獲得去年中國官方的茅盾文學獎,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表明了在文學界對這種態度的肯定。 所以,這一次他獲得了諾獎,在我看來,可能不僅僅是胡先生所說的世界對中國的容納,也代表了中國始終沒有放棄對世界的擁抱,中國的未來必然走向世界,莫言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作者是新加坡佛學院助理教授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