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全球化中的東亞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2-05-15 08:06:38  


 
充分利用市場的角色

  和蘇聯及東歐共產主義不同,東亞政府不僅容許市場扮演一個更為重要的角色,更為重要的是創造制度條件,促進市場的發育和成長。蘇聯東歐模式就是政府和社會的結合,消滅資產階級和市場機制,代之以完全由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東亞社會拒絕這條當時非常激進的選擇,而是走上了利用市場機制加政府干預的道路。日本和韓國政府大力扶植民營企業,政府動員大量的資源,投入具有戰略性意義的產業,使其產業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和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相競爭。台灣政府也通過類似的政府政策,在大力扶植戰略型產業的同時支持中小企業。香港儘管是典型的自由市場,但政府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通過法治來保障自由市場的運作。

  新加坡比較特殊。新加坡發展出一個龐大的政府產業(政府關聯企業和政府投資企業),這和其他經濟體不同。但是,在充分利用市場這方面,沒有重大的區別。新加坡的國有企業和蘇聯東歐計劃經濟下的國有企業完全不同。道理很簡單。在新加坡,企業是企業,企業的運作必須符合市場規則,政府不會保護自己的企業免受市場的競爭。因為對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的充分運作,東亞經濟體在很短時間內趕上了西方。

  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四小龍”政治精英也選擇了一條不同的政治現代化道路,那就是既不拒絕民主,也不是為了追求民主而民主。二戰後,在政治發展方面,發展中國家分為兩個陣營,一個陣營就是拒絕民主化,一個陣營是為了追求民主而搞民主。拒絕民主的案例很多。很多國家在反殖民地鬥爭之後獲得獨立,不過政治精英最終走向了個人獨裁的道路。在東亞“四小龍”,權威主義體制不是為了領導人的個人利益,而是為了集中資源從事經濟社會發展,因此集權和發展是這些經濟體的主要特征。但在個人獨裁制下,領導人往往是為了個人和家族的利益,而非社會和國家的利益,腐敗和落後是這些社會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上,很多國家在反殖民地獨立後實現了民主化。但這並不是說這些國家已經具備了民主化的基本條件,而是一些政治精英或者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人為引入的。引入民主化的往往是這些社會在西方接受教育的那些年輕政治家。但在亞洲“四小龍”,這方面比較理性。領導人首先專注的是大力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培植民主制度所需要的各方面基礎。當社會的大多數出現民主要求的時候,能夠“自然”民主化。當然這裡不是說,來自社會的壓力不重要,而是說當這些政治精英面臨社會的民主化壓力的時候,不會像其他一些專制社會那樣,千方百計地阻止民主化的發生和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