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民代表亢奮喊增稅 熱忱何來

http://www.CRNTT.com   2010-02-02 11:11:58  


 
  政府當然是聞稅則喜,總希望稅越多越好,那樣他們就有更多的錢去修建形象工程,更多的錢去推行行政意志甚至浪費——而代表委員就要去制衡政府的這種擴張衝動,遏制他們的加稅慾望和收費偏好,用立法權、否決權、質詢權、審批權等捆住地方政府閒不住的手,讓政府不太容易設立新稅和動輒收費。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是防範政府肆無忌憚地亂收費、亂增稅從而加重民眾負擔的一道防線。當政府想增稅時,代表委員應該問政府:為什麼要增稅,增稅是否必要,收稅能不能解決問題,既有稅收用得是不是有效率,有沒有其他治理途徑,有多少徵收成本?

  可我們有些代表委員,不僅不去盡力幫公眾減負,不去遏制政府的收費衝動,不去阻止政府擴張稅收的胃口,反而成為政府增稅的急先鋒。他們提議案收物業稅,不首先想想中國人在房子上已經繳了多少稅;提建議收環境稅,不考慮納稅人在汽車上繳的稅已經夠多了;提建議收擁堵費,不先去問政府在治理擁堵上作了什麼努力;提建議收什麼綠稅、氣候變化稅、能源稅,卻從來不思考民眾如果繳這些稅,這些錢是真的被用在治理環境和氣候變化上,還是為某些官員的吃喝增加了一個新財源。

  其他國家的代議士是在拼命抵制政府的增稅衝動,致力於幫助納稅人盡可能少繳一點兒稅——我們這邊倒好,瞧他們提的那些建議,惟恐納稅人繳的稅不夠多,惟恐政府收的稅還不夠多不夠狠。某些熱衷於設立新稅的代表委員,你們的屁股到底坐在哪,到底是誰養著你們啊?!

  不是站在納稅人一邊敦促政府減稅和降低納稅人負擔,而是站在政府利益立場上為增稅和收費鼓吹,某些代表委員所以會有這樣的角色錯亂,主要在於他們身上的官氣太濃了,而民氣太少了。首先,這些代表委員中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政府官員,自然會站在政府立場上提建議;其次,在官本位的體制語境中,許多代表委員已養成了揣測和迎合政府偏好的習慣,政府喜歡什麼就體貼地提什麼建議;最後,人民罷免不了他們,他們也就不必忌憚於增稅提議會激怒民眾並被罷免了。

  ★一稅就靈是公共管理的虛幻想象

  眼下,正在召開地方“兩會”,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焦點問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各抒己見,一些意見表達與觀念交鋒,讓人體會著公共政策討論的多元和開放。而針對很多令人關切的話題,比如,封閉僵化的戶籍管制,滯後於社會現實的土地制度,還有城市化進程中的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一些政府官員不願意從審批高於一切、權力過於集中上思考問題,也不願意在緩慢的政府職能轉變上下工夫,而是十分執著和熱忱地大談增稅,從機動車環境稅到物業稅,仿佛一旦開征這些稅種,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交通就不擁堵了,房價也能很快降下來。事實果真像他們所說的,面對積重難返的社會問題,新稅種一到,藥到病除,所有問題就能獲得解決嗎?

  其實,前幾年開征燃油稅的時候,我們也聽到了很多美好的承諾。比如,使用汽油的費用漲了,能有效遏制過度的能源消費,同時,將各種收費納入燃油稅,可以減輕公眾的負擔,至少,公路上林立的收費站會因此減少。可是,燃油稅開征了,公路上的收費站並沒有隨之減少,汽車消費、能源消費沒有絲毫影響,反而更加“過度膨脹”。這種利用“美好前景”說服公眾接受新稅種的思路,是否也值得反思呢?

  應該說,在GDP導向之下,一些地方政府難以遏制自身的逐利衝動,是這種“一稅就靈”傾向的出發點。2009年,中國的機動車產銷超過1300萬輛,創了歷史紀錄,社會飛快邁入汽車時代,就有官員惦記著增收機動車環境稅,而且,開征新稅的理由也冠冕堂皇,機動車造成了環境污染,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不該徵稅嗎?通過稅收調節,還能對人們擁有機動車的願望造成一定壓力,通過此舉減少城市機動車數量,不也是政府調控的成功嗎?

  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機動車增加,道路擁堵,是一個國際難題。很多國家和城市採取了“不限擁有,限制使用”的策略。就是說,購車自由,稅費不漲,而是在使用環節採取引導措施。比如,提高城區停車費,甚至進入核心區域收取擁堵費,同時,建設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地下交通網絡。

  政府調控,並不是開征新稅的必然理由。但是,一些政府和官員,卻始終逃脫不了“稅收萬能”的管理思路。比如,在北京市召開的“兩會”上,地稅部門負責人言之鑿鑿,北京最快明年年底就開征物業稅了。怎樣得出的結論呢?媒體報道說,這位官員推算,稅務總局、財政部達成一致方案,需要半年,上報國務院,再經全國人大批准,至少八九個月時間。因此,最快明年年底就能開征物業稅了。

  這又是一個不了解常識的論斷。根據程序,稅務總局、財政部提出的意見,只能是一種行政構想和草案,這種草案能否成立、是否批准,需要經過立法機關的認真討論、審議、通過,誰能輕鬆地保證“八九個月”就能過關。而且,需要最高權力機關批准的事項,北京的官員又憑什麼認為實行的時間是“明年年底”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