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新醫改的意義多年後會更真切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08 09:54:12 |
面對當前觸目驚心的社會矛盾以及大多是由權力不受制約而孳生的貪污腐敗和社會不公,許多人將改進的希望寄托於畢其功於一役的政治體制改革上。這種想法是值得同情也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他們忽視了至關重要的一點:政治變革要成功,不僅需要有政治層面本身的推動力,還必須要有一個最起碼的社會基礎,否則就難免陷入失控和混亂狀態。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推動力的形成很可能是十分偶然因而也是不可知的,但一個能夠順利承接上層政治變遷的下層社會基礎卻是實實在在不可或缺的。 我一直呼籲,趁現在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寬裕,盡早建立一個覆蓋全國城鄉所有公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因為在我看來,就當前的中國而言,如果想要從社會的層面著手,為未來更加根本性的變革做一些有益的鋪墊和準備工作的話,舍此絕無其他捷徑可循。我很想對那些批評西方福利制度的學者說,中國的社保體系注定要承擔比西方發達國家艱巨得多的使命———在他們那里,這僅僅是一個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安全閥或緩衝器;在我們這里,它還應該能夠承受未來制度變遷所造成的額外衝擊。在中國,當你談論成本和收益之間的關係時,你不能僅僅從經濟的角度看問題,政治和社會的成本才是最大的成本。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應當建立一個像西方福利國家那樣的普遍高水準的社會保障體系。任何一個頭腦不糊塗的人都明白,即便花再多的錢下去,政府提供的服務也不可能做到令大多數人滿意,它只能是一些最基本的底線保障,能做到不讓大多數人失望就已是萬幸了。這是政府這種排他性的權力機構的性質所決定的,世界各國皆然,在中國的現行體制下,我們尤其不能抱有過高的奢望。 但不管千難萬難,只有硬著頭皮往前闖一條路。不僅是狹義的社保,在醫療、教育、傳媒等關涉現代文明國家中公民基本公共權利的領域(大多屬於我們這里所謂的“事業單位”)進行的改革,可以被視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堡壘的最後衝刺。 假如到2020年,也就是再花10年多一點時間,我們能夠從醫療衛生出發,基本建立起一套涵蓋失業和養老的全民社保網絡(基礎義務教育的普及目前已近基本實現),那麼古老的中國將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賢理想。當我們看到社會上不再有失學的適齡兒童,不再有身無分文的失業者,不再有得不到基本治療而等死的病人,不再有無人贍養的孤寡老人……到那時,中國的現代化就算有了真正堅實的社會基礎,穿越“歷史三峽”的百年變革的“最後一躍”也就水到渠成了,將來的制度變遷就將被一勞永逸地納入和平與可控的軌道。 只有如此,中國社會才能走出千百年來一再上演的歷史循環。等到危機真的爆發時再著手修築社保這塊“洩洪區”,一方面政府財力可能已捉襟見肘;另一方面為時也已晚。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
【 第1頁 第2頁 】 |